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stress)是一个外来词,来源于拉丁文“stringere”,原意是痛苦。现在所写的单词是“distress(悲痛、穷困)”的缩写。有“紧张、压力、强调”等意思,压力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早已被公认。
心理学家汉斯·塞尔斯(Han Selye)是第一个使用术语“stress(压力)”的人。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源(stressor)是指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和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感染、噪声、气温变化等。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易受暗示、多疑、嫉妒、处责、悔恨、怨恨等)。社会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纯社会性的(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等)和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社会交往不良)。造成心理问题的压力源绝大多数是综合性,在分析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根源时,必须把三种压力源作为有机整体来加以考虑。往往在生物性或社会性压力源的背后,还隐藏着深层的精神性压力源。压力源的存在是产生压力的必要条件。但心理学所说的压力是我们能够经历和体验到的压力,即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也可以说,是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及其导致的一系列消极情绪。
在生活的某一时间阶段内,经历某种事件并努力适应,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我们崩溃,我们称这类压力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单一性生活压力后效往往是正面的,大多有利于人们应对未来的压力。同时性叠加压力:在同一时间内有若干可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此时所体验的压力称同时叠加压力。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前者产生的压力效应尚未消除,后继的压力又已发生,此时所体验的压力称继时叠加压力。压力的中介机制包括心理调节机制—— 认知评价、生物调节机制——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社会调节机制——社会支持。压力的性质:有无威胁,压力/客观事件的严重性,自身的能力评估,局面的控制类型,行为的自我控制,认知/思维活动的自我控制,环境的控制。如何对待、理解和处理压力源,会受到人格特征的影响。外控型人格:认为个人生活的主导力量是外力,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内控型人格:认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根源都在自身。
让我们用坚强的意志、恢弘的气度、宽广的胸襟去承受磨难、挫折,去承受生活中的一切压力。能使成大事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多方撞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自觉把握人生的方向。人要有所得,就要有所失。该失去的东西就要毫不吝啬,甚至忍痛割爱。得到并不一定就值得庆幸,失去也不完全是坏事情。能否从容对待、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就看你的成事之道了。相反,人若是太幸运了,缺乏压力,就会沉于懒惰,而不知挑战人生的意义和快乐。对于那些善于成事的人而言,他们不惧怕压力,因为压力会降临在每个人的头上。每天生活中压力就渐渐向我们袭来,我们想要活得充实、自在、快乐,那就必须学会忍受压力的折磨。有个成语叫“忍辱负重”。忍受并不表示着屈服,忍受是凝聚力量,准备下场、下一次的胜利;忍受是高瞻远瞩,竭尽全力攀上高峰。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以电闪雷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你可别理它,因为没有暴风雨的不满就没有雨过天晴后的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