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去超市买东西回来,翻遍了上下左右的衣服口袋,无论如何找不到购物卡了。卡上还有几百块钱,对一个连空药瓶都舍不得丢、连说明书都要留下来在背面写字的老人来说,丢张卡挺心疼的。
翻来覆去找了个遍,自行车筐里、茶几上、床头柜上……把家里可能放卡的地方都找了一遍,未果。回想整个购物过程,觉得有可能是结账后把卡落在收银处了,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回了超市。
委婉地说明情况,收银员很热情地说:“大爷您别着急。我这里没见到过丢失的卡,我带您上去看看。”
她带我爸到办公室查看录像。确定了时间段,查看到整个的收银过程,清清楚楚看到收银员把卡和购物小票交给了他……
我爸回家后,又找了一遍,终于在购物篮里看到了那张卡——卡片贴在侧面,没被发现。
我妈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叹口气道:“年纪大了,就容易忘事啊!”
然后又讲自己在厨房做饭,想着到冰箱里拿东西,打开冰箱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要拿什么;还有的时候,说话说到一半,却问别人“唉,刚才我说到哪儿了?”
我不太相信、大概也是不肯承认他们已经老得到了“经常忘事”的程度。
前段时间不记得碎片化时间在哪里阅读过一篇文章,关键词是“人老忘事是个伪命题”。科学家通过实验以及多年跟进老年人做测试,已经证明老年人的记性并没有象我们以为的那么差,那么容易忘事。
于是就跟我妈说:“别相信‘人老忘事’。我小时候你还年轻吧?你忘了走姥娘家,经常让我们回去看看‘大门锁了吗’?”
我妈就笑得一脸皱纹都开了。小时候我妈带我们去姥姥家,经常在走出村子一段时间后,她又想起来“是不是大门没锁?忘了是不是锁门了?得回去看看……”然后派我或妹妹飞跑回家确认一下。那门,往往是锁了的。
老年人嘴里常说的“忘事,记性差,经常找东西”的现象,在年轻人身上也常会发生。我有个年轻同事才20多岁,说自己记不住女朋友、老妈的手机号,因为那号码都存在手机上,不需要记。当年我还觉得不可思议,直到JASON同志公司新发了个手机卡,我到现在也记不住,就了解了“选择性记忆”是人生常态。一个人忘记了某件事情,一定是那件事没那么重要。
小时候经常去公共浴池洗澡。有过公共浴池洗澡经历的人肯定都知道,洗澡时要带一堆东西,忘记带哪一件,那澡洗得都不舒服。我妈当时就编了个顺口溜——梳子胰子洗发膏,拖鞋毛巾洗澡巾……当年还没有“沐浴露”这种东西,大家都用香皂洗澡,香皂在我们老家又称“胰子”,90、00后们大概都不知此谓何物了吧?
直到现在,我去游泳都会对照这句顺口溜检查所携带的物品。上周去游完泳,冲洗时才发现忘了带沐浴露。
我难道是“年纪大了,都开始忘事了”吗?如果一个人相信这一点,大概就会为“自己老了”找到种种的证明。作为一个准备至少活到90+、努力活到100+的人,我才不相信这种事呢。
我只是觉得需要把我妈当年编排的顺口溜补充一下,变成:
泳衣泳镜和泳帽,洗发润发两件套;
拖鞋毛巾洗澡巾,换洗衣物沐浴露;
涂脂抹粉不需要,千万莫忘要润肤……
还挺押韵的。
以后每次去游泳前对照口诀检查一遍,肯定就不会忘了。大不了,把这顺口溜贴在门上,每次出门前过一遍,哪还会有忘的道理?
人之所以“忘事”,大多数时候是因为精力不够集中,或者说是不够用心。除非大脑器质性病变,或某些综合症。早上最后一个离开家去上班时,我通常都会把每个房间都看一遍,确认太阳能上水阀关闭、厨房里没有在煮东西、电脑电源断掉……带上入户门前还会在门口站几秒钟,确定电脑包、锁匙包、手机都带在身上,才笃定地出门。
有天早上走得仓促,上午十点多才蓦然想起“太阳能上水是不是忘了关?”如果忘关那可惨了,白花花的水流一天,浪费的不止是水也是银子啊……越想越觉得肯定是没关。于是赶紧打电话让婆婆去我家看看,幸亏我们两家住得近。过了没十分钟,婆婆打电话来,说太阳能上水阀是关着的。
虚惊一场。又想,如果早上离家时有一个“确认”的动作,如果每天都做必要的检查项,就不会出现“我以为”忘了的事情。而这种情形,实在是不能归结到“年老,忘事,记性差”这一层面,徒增老年人的心理负担,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老年人的大脑也需要锻炼。十年前因为房子拆迁我爸妈在我家住过半年,那时就让我爸学电脑,他很抗拒,觉得“太复杂了,学不会。”这十年,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劝他“学电脑吧”,我妹夫干脆把家里的旧电脑搬了过去,让他存储照片使用。这个月,他终于去学电脑了,现在已经可以很老练地看新闻听音乐了。我也终于说服他把家里安上了宽带,并给他注册了微信。虽然目前还是抗拒使用微信,但已经开始用手机看新闻了。
老年人如果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在大城市根本连地铁票都不会买,更别说打车、订房、买火车票了。人类即将进入“人工智能阶段”,如果不能“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跟上潮流,保持好奇心让大脑经常得到新鲜事物的刺激,大概就会退化,身体各个器官都是“用则进,废则退”,脑细胞亦是如此。
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世界之最,他们在养生保健中得出重要结论就是——养生保健关键在脑。勤用脑、多学习,可使脑细胞得到更好的锻炼。
要相信从来没有“年老,忘事,记性差”这件事。杨绛写《洗澡之后》时已经99岁,100多岁还在写文章;今年1月份刚刚去世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活到112岁,他105岁时接受采访,回答“为什么还能用电脑、写文章,有什么长寿之道?”周老风趣地答:“是上帝太忙了,把我遗忘了吧。”如果咱爹咱妈动辄就说“人老了”,可以拿更老的他们励励志。
人们如果相信什么,就会不断在生活中验证什么,所以千万不要在老年人大脑中置入“年老,忘事,记性差”理所当然的信念。
目光炯炯聊职场,内心温暖谈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