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有些人会说"唉呀,刚需买房,不用考虑这些因素,反正自住又不卖云云......"这个到底是怎样一种逻辑,一本正经的瞎扯蛋啊.
我想从两个层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什么是刚需
判断依据
到底什么是刚需:我认为对买房有需求且有能力买的人,叫刚需.对买房有需求但没有支付能力的人不叫刚需,这只是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认为:
首次置业群体是刚需.他们要解决自住房的问题(住房是刚需)
改善置业群体也是刚需,他们不满足当下的居住条件(良好的教育,完善的生活配套,便利的交通等是刚需)
中年后置业群体也可能是刚需,他们不再愿意住在城市中心的小房子(阳光,空气,便利的医疗条件和完善的生活配套是刚需)
在当前的房价下,谁又敢说所有的刚需,或者是首次置业的刚需可以一步到位,永不搬家换房呢.恐怕不能吧.一个正常的普通白领阶层多数都经历从"远(郊)大(盘)大(户型)"到老(老城区)破(楼龄长)小(户型小)到市(市区)大(大盘)大(大户型)过程吧.就算从来不置换房产,心理上就真的觉房价涨跌与自已无关吗?(反正我不信)还是以为房价从来不跌呢,看南都之前的一份统计
广州近20年的房价走势
广州相对其他一线城市,是房价比较温和的城市.但依然也是有涨有跌.
为什么刚需买房,不用考虑这些因素(通常指政策/金融/人口等)因素,反正是自住要住的,买就是了,这个逻辑的根据是什么?
我猜测:
房价永远涨的逻辑,所以回头都,过去总是便宜的,所以不要看那些因素,要住买就是了(一定是中介或销售说的)
自住不卖,所以觉得价格因素不重要:"反正,我又不会卖啊"(呵呵,一般这样说的人,平常看和讨论房价也许比别人还多)
随便举一例:难道刚需都是全款买房,不知道利率的涨跌和月供其实是有关系的
当然,我第一次置业时,也是这么想的.
2007年,我和朋友(kobe)都需要为了准备结婚买房,但我们两个家庭对于买什么房的判断非常不一样,他坚持买市中心的房子,哪怕是老破小,但一定要是学位房.我呢,一定要新房,坚持不买二手房(处女情节么,现在想起来,唉),我们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看房,最后我买了花都某盘,有山有水,花园超大,房子也很大(139平),大概不到40万总价吧.他买了东风西路小学的学位房,总价好像是50万上下.日子就这么过着,倒也没差..
2010年的时候,因为家里的原因(家人重病),我要卖掉房子来周转资金,最终成交价42万(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奔过...)
2012年前后,Kobe也卖掉了他的学位房,生了两个小孩,老破小住不下了.大概成交价在160万左右.(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奔过...)
他因为有些第一次置换的原始资金积累,所以到2015年房价爆涨前,他有三套房子,且没有贷款.而我还在路上(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奔过...)
所以,你觉得真的不需要关注吗?
关注作者,就能获得独立的观点哦,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