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前,非洲还有近50万只狮子,而在今天,这一数目惊人地下降到两万只。我不知道这个数字在几千年来有什么样的变化,但两万这个数目无疑已是种群灭绝的边缘。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一头母狮被入侵者打败并赶到新的危险地盘之后,为了保护和养育她的三只幼仔,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牺牲。小狮子的眼神是那么动人,它们的可爱和人类的婴孩没有任何区别,而非洲草原的风光是如此旖旎,巨大的枯树、繁茂的草木、色彩斑斓的动物和一览无余的地平线的落日,如果站在达尔文的物尽天择的角度来看,那真是一幅动植物竞争生存的和谐图卷。
可惜这一切都建立在狮子这一种群处于濒危的背景当中。即使是百兽之王,它们如今也不得不为狭小的生存地盘而做出绝望的努力,同时还要面临自己的伙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同类相噬的危险。母狮的母性本能迫使她一次次发动进攻,面对比她数量大得多的种群,攻击那些几乎不可能的动物。在痛失幼仔后她悲凉的眼神,在捕猎失败后绝望的咆哮,即使结局还算温暖,还有什么比看到英雄末路更让人心酸的呢?影片讲述故事的手法动人,给观众讲了一个好听煽情的故事。不过比起旁白80分钟的唠叨,我更喜欢的是另一种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即不动声色的皮里阳秋。我赞成纪录片的作者要有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观点要观众自己的理解,纪录片的镜头和剪辑只是帮助观众理解的方式。
看起来傻乎乎的不一定是笨蛋。虽然情节只有一瞬间,但是对这里的印象还是蛮深的,在转移过河前,面对狮子的围追,老大傻乎乎的样子,很难让人相信,他居然可以成为最后的王者。老大不是很强壮,反应也很慢,就像我们身边最不讨喜欢的小儿子一样,或者是班级里最调皮的小学生。
可是,笑到最后的却多是这样的傻小子。究其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如果勉强解释一下的话,当别人的营养都在长身体的时候,它的营养在发育大脑吧。紧紧的跟着自己的“妈妈”。在看到母狮子(原谅我实在没记住它的名字)在战略转移的时候,老大紧紧的跟在妈妈的后面,而老三面对大河的时候犹豫了一小下,然后....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看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来长征时间的故事。唉~某些时候,一定要紧紧的跟住“妈妈”。纪录片《最后的狮子》由国家地理制作,讲述了一个雌狮为了保护她的幼崽而和竞争对手、野牛、鳄鱼、鬣狗之间不断斗争的故事。
感人至深的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那种母性之爱,这种展示于自然之中的普通情感,超越了物种的局限,那种执着,在面对危险挑战的那一刻表现得尤其感人;最悲切的是在她捕猎归来,却发现剩下的两只幼崽惨遭野牛屠戮而去向不明,那悲惨而绝望的呼喊在空气中飘荡,
很难说清是哭泣、还是诉说。最后她以一种近乎自杀的方式冲进了野牛群,死死咬住领头的那只公牛,虽然她的愤怒改变不了什么,甚至于这种方式在人类看来显得单纯、冲动,但正是由于这种单纯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觉得,动物的生存更需要人类的关怀,而不是利用和猎杀。令人欣慰的是,在历经劫难后,她惊奇的发现她的幼崽竟然还活着。也许是上天被她的执着和努力所感动,使得她的血脉可以继承下去,这也许正印证了那句话“天无绝人之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