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让我止不住眼泪的人。看着他那双近似灵长类的眼睛,我就想流泪。15岁读的卡夫卡全集,配着一些书评之类的勉强看懂一部分,就被深深迷住了。之后三年里看了七八遍。现在还会时不时翻出来看。书里的无助,迷惘,害怕,就像笼罩周围的浓雾,就像我心中的雾,你摸不到墙,踩不到地,你喊不出声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醒。真的是忍不住眼泪。
卡夫卡从来没有试图被世人理解过,他曾说这么一段话: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的也只能是他的视力和注视的方式所能及的那个部分。他也曾悲哀地暗示,他希望“把自己限制成同仁看他的视力所及的那种样子”我们清醒地知道所以对卡夫卡的解读都会是误解,却依旧固执地用我们的方式,幻想着能超越个人有限的视力和注视方式,尽可能地接近卡夫卡。这似乎正是一种卡夫卡式的绝望中的希望。
我觉得卡师傅太擅长写日常生活里的绝望了,他能把一切情节分割开,于是那些事无巨细全部变成了痛苦的隐喻。他本身是一个小职员,没有英雄经历,但是他写出来的文字充满了悲壮。他把生活上的不幸与兵荒马乱的时代等量齐观,如何抵御上司这头面目狰狞的巨兽,他的孤独放置在在庸俗的人群里,像是一个断腿的人跪在了十字路口。
卡夫卡的人生境地的确是无比尴尬的,因为出身的特点与个人的经历的原因,卡夫卡本人是非常孤立的。再加上他作品的一种独特的表现主义风格,许多人认为他是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态度的写作,并认为其作品表达出的一种“自我分裂”和“自我异化”的心理状态。再加上他的生平,卡夫卡与其作品人物的定位似乎注定与正常人无缘。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教里不受欢迎。作为对犹太人的犹太教持冷漠态度的人,他在犹太人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受捷克人的欢迎。作为讲德语的犹太人,他在波西米亚德国人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作为波西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这是君特安德斯对卡夫卡出身的简述。
阅读卡夫卡的作品就像走迷宫一样,混乱慌张,看哪里都觉得是出路,结果看到头,完全不是出口。这个迷宫是卡夫卡和他的作品组合而成的。没有人能够声称自己已经完全解读了卡夫卡的作品,我们甚至不得不承认,对于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我们所有的解读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