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是悬浮在大量细小的灰尘颗粒的氛围,盐片或聚集的烟尘颗粒,污染空气,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的阴霾天气现象,呈乳白色,它使物体的颜色的光减弱,距离物体微带黄色红色和深色的物体微带蓝色。微小颗粒的烟雾,无法区分用肉眼。当大气凝结核长大时,由于各种原因也会形成阴霾。在这种情况下,水蒸汽凝结可能进一步演变成雾状的雾,雾和云。雾霾主要由气溶胶组成,它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
和雾霾,也被称为大气棕色云,在中国气象局对地面气象观测标准,定义为:“一个非常小的干尘埃粒子和均匀浮游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使距离轻材料微带黄,红,暗物质微带蓝色。”四个严重的雾霾地区在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雾霾发生频次与季节变化具有较大的关系。中国大多数雾区秋冬季雾日最多,春夏季雾日较少。内陆地区冬季大陆上多为蒙古冷高压控制,夜间晴朗,潮湿下垫面上的空气经过辐射冷却,易出现辐射雾,故内陆地区秋、冬季雾多,春、夏季雾少。而沿海地区,海洋上暖而湿的空气流到冷的大陆上,易形成雾。从冬到夏,冷洋流减弱、北撤而暖湿空气逐渐加强北上,所以海岸区的雾 逐渐北移。高山区相对于周围地区雾多。这是由于一些地方性的云,如层积云、层云等,在低洼处看是云, 在高山上看便是雾。另外,空气遇山脉阻挡沿山坡稳定爬升,由于绝热冷却而形成雾。冬季发生霾的次数最多,春季次之,而夏季时发生霾的次数最少。冬季大气层较稳定,对流活动较弱,再加上冬季取暖时期燃煤烟尘排放量大,降雨量少,容易形成霾。而夏季降雨量多, 降雨对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和粉尘等颗粒物起冲刷作用,有效地减少了霾的形成。另外,夏季大气对流活动旺盛,使近地层污染物容易扩散稀释。
在中国气象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灰霾天气被这样定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雾与霾的区别主要包括:1、能见度范围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2、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3、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公里左右。4、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5、颜色不同。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6、日变化不同。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霾,也称阴霾、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据文献报道,对1961〜2005年中国雾霾日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年度和季度雾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华北和华南地区,并且大部分地区均呈现为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居中的特点。全国平均年雾霾日数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雾霾天气现象加剧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