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你步入社会后,会发现,所谓的亲戚,其实只不过是和你带有一点血缘关系的群体而已,亲戚与亲戚之间的差别又很多,有混的好的,有混的一般的,也有混的差的,说白了,还是与他们之间存在生活内容上的差异,以及价值观的差异,而且在这个群体中,真正关心你的人、愿意帮助你的人只有少数几个人或者家庭,大家都忙着把自己的小家给搭建好就够了,不至于给对方添麻烦,最多也就是在过年的时候互相拜访一下寒暄一下,他们眼里要把年轻人比来比去,谁混的好在哪里工作工资多少谈对象了没,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相当隐私的问题,但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以长为尊的文化传统里,长辈问这些问题就是在关心你,在指导你,你回答吧很尴尬,不回答吧又不好,总之就是在比谁混的好,如果是那种已经混出头的,也就是步入中产阶层的,你还没办法怼他,因为他是成功人士啊。
过去的亲戚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穷。我父母提到什么亲戚,都是谁对谁好不好,大家怎样互相帮助。我只是这样感觉,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在过去比较穷的时候,个人应对风险能力低,因此亲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分担风险的关系。这和很多家庭爱逼婚是一样的,因为结婚生子在长辈看来其实是一种保障,确保了在自己失去劳动力后有人赡养。所以我们现在讨厌的问工作,逼婚之类的不礼貌的事,过去并不是没有,但是过去亲戚之间是一个经济的结合体,是互相承担风险的,相比于尴尬更加重要。所以会有亲戚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的古怪想法。
社会发展的太快了,所谓的长辈那个群体,多数出生在40-70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绝大多数人都还是农民,传统的小农思维已经深深地与他们融为一体,而这个时代是一个工业化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小农思维深信多劳多得这样朴素的价值观,心里想发财,但是又没有门道,也很容易满足,觉得这辈子结婚生完孩子把孩子带大再到孩子结婚,自己任务就完成了,也就是一般的繁衍任务完成了,这辈子这样完全知足了嘛,对于发财只是做做梦,沉迷于赌博希望能一夜发个小财。
自从我爸去世,我妈妈得了癌症之后,我买任何东西去任何地方玩,都是亲戚口中的不孝顺!可是我为了照顾母亲,忙碌工作的时候他们在哪里?父亲去世我一个高中生打理后世的时候她们在那里?在医院跪着求医生再看看我妈妈,她们在那里?只会说:XX,我们条件也不好,帮不了你,你要靠自己!我从来都是靠自己,可是为什么靠自己的我还要被你们每逢佳节就拿出来指责?
这个感受主要是农村人,城市人感觉不强烈。因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把农村社会的宗族组织结构打散变为家庭。第一代同具宗族家份和家庭身份的人有强烈的撕裂感。农村人口城市化后的下一代就没此问题了,城市化后亲戚间会保持一个合理的沟通距离。
因为我们这一代的同龄人,无论愿意与否,都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每年都必须有一次,和一群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共同生活环境、彼此难以沟通、甚至三观完全相反的人济济一堂,共同营造出一种其乐融融、阖家团圆的温馨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