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讲一个我小时候的事:我们村里有一个外来人,收农村人的鸡蛋,那时候没几个人会做生意,但是当时收鸡蛋的人不少,很多还是本地人,他并不占什么优势。但是这个人和别人很不一样,每次固定收鸡蛋的那天,他就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车上带几个装鸡蛋的筐,一个小椅子,一个茶瓶,一个茶杯,半包茶叶,外加一把雨伞,而且都是固定的地点固定的价格,别人提价他不提,别人降价他也不降。但是最后他几乎垄断了我们周边几个村的鸡蛋。你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收鸡蛋有固定的日期,不管那天刮风下雨还是下雪,你都能看到他像座山一样坐在那里,后来像是惯性吧,不管风大雨大一群老太太也不含糊,直奔他而去。后来业务量大了,他就多带了一个小伙计,多带了几个筐。这是我父亲给我讲的故事,据父亲所说,他一辈子受过的苦也不少,也算是个坚强的人,但是唯一能让他佩服的人就是这个收鸡蛋的怪人了。 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总结一下你的问题:信任就是别人需要你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你一直在那里。
最主要是要懂得讨好客户,记得曾经有一次-位中年妇女走进我的展销厅,说她想在这儿看着车打发一会儿时间。闲谈中,她告诉我她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就像她表姐开的那辆,但对面福特车行的营销人员让她过一个小时后再去,所以她就来这儿看看。她还说这是她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今天是我55岁生日。”"生日快乐!夫人。”我一边说,-边请她进来随便看看,接我们正谈着,女秘书走了进来,递给我- -打玫瑰花。我把花送给那位妇女: "祝您长寿 !尊敬的夫人。”显然她很受感动,眼框都湿了。"已经很久没 人给我送礼物了。”她说,最后她在我这儿买了一辆雪佛莱,并开了张全额支票,其实从头到尾我的言语中都没有劝她放弃福特而买雪佛莱的词句。只是因为她在这里感到受了重视,于是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转而选择了我的营销产品。
有一个小故事, 两家鞋业制造公司分别派出了一个业务员去开拓市场,一个叫杰克逊,一个叫板井,在同一天,他们两个人来到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到达当日,他们就发现当地人全都赤足,不穿鞋!从国王到贫民、从僧侣到贵妇,竟然无人穿鞋子。当晚,杰克逊向国内总部老板拍了一封电报:” 上帝呀,这里的人从不穿鞋子,有谁还会买鞋子?我明天就回去。板井也向国内公司总部拍了一封电报: "太好 了!这里的人都不穿鞋。我决定把家搬来,在此长期驻扎下去!”两年后,这里的人都穿上了鞋,只有抓住客户需要,才能让客户接受。
要尽量引来人家的夸奖:小伙子,你是一位出色的推销员!这是顾客为了“平衡”心理的这笔债务。千万不能只听几句好听话,而是要激情起来。顺着顾客的话头,回答说,是因为遇上好顾客,我好的一面才有机会显示啊!你就是我的客,为你服务感到荣幸啊!精神夸奖和实质订单,才配上我这个出色推销员的价值!人就是相知相惜!相信先生您一定能成全我啊。
完全可以在建立信任之后,信口开河,只管让消费者及时为你下单。哪怕你承诺了一个:不该有、不现实的平行宇宙。这种模式就只适合针对,那些没有神么判断力的消费者。他们很容易被你说服,被你左右他们自己的决定。你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照样会被其他人说服;照样会被其他人左右自己的决定。这就是销售!
设置好顾客的思路方向,从愿望,动机,需求,发问,引导客户对产品感兴趣!接着是显示你的作用,作细致而有效的介绍,动手的,或有画面感的描述,尽量显出让人开眼界的本领,显示出你是行家、专业!而且,能细致详尽介绍,劝慰,引导,帮助顾客。为他投入不少时间。在顾客心理上建立起一笔心理债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