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爱好者有很多,但是能变成摄影师的不多。
原因是摄影器材大家都有,喜欢摄影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别人能为你的摄影技能付费,并且持续付费,就需要你的技术能够跳脱出普通爱好者的层级。
所以,想成为职业,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你能提供什么价值
当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说,我可以帮他拍照啊。
但是,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是想要风格对冲很强烈的商业片,还是走小清新的写真,还是要很多附赠品的影楼风就好了,这些需求,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必须先找准自己的定位,例如你就是定位帮拍宝宝照的,你对拍摄1-7岁的学龄前儿童,有自己的一套引导办法,拍出来的照片,自然生动而富有情感。
这样,别人对你才有需求,才会付费找你拍摄。
2.你所在的市场有多大
摄影毕竟不是高频、刚需的服务,很多人一辈子只付费拍过一次照片,那就是婚纱照。而在很多三四线城市,花大几百元或者几千元拍一套写真的概念不太能被接受,如果你刚好是擅长拍写真,但你所在的地方,人们没有这个付费习惯和需求,那也是走不远的。
3.你的上升天花板有多低
人与人的真正差距,其实是认知的差距。所有的技能类工作,无非就是熟练度的问题,当大家熟练度都差不多时,你还有其他的竞争优势可以在市场上存活下来吗?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摄影师,其实都是综合实力很强,例如运营、资源、包装等等。
核心的错误理念;
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目的要表现美,而美就是美丽,也就是漂亮。因此,摄影就是拍摄美人、美事和美景,或者说用摄影特有的表达方式去美化那些我们想要表达的人、事和景!
不可否认,这种极为可笑的摄影创作模式在过去曾经为大多数摄影人所接受,即使在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这样观点。在这个固定模式的背后,实际上垫付着许多名和利的诱惑,暗藏着很多的玄机,许许多多想要进入摄影文化圈的非文化人总是期待变相地降低文化的门槛,从而能够通俗化地了解摄影,理解艺术,但其结果往往是将对摄影和艺术的理解庸俗化了。以这种简单机械的模式构建起来的摄影文化立场,很难保证不是病态的。
首先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然后熟悉你的摄影器材,现在还要学会后期电脑处理。然后多拍照片,如果能有机会跟随摄影师一起拍几次,看他如何取景、如何构图、如何使用光圈与快门速度,这样提高更快。
这是一个伪命题,爱好和职业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人拍出的照片也不是张张都是精品,爱好者是努力在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爱好转变为职业,有点儿意思!
首先爱好者仅是喜欢而已,随性些;但是职业摄影师是比较专业,体现自己的专业水平,所以你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内心要有一种大的格局和气场,对自己的定位是摄影师和定位为爱好者,拍摄的内容和角度是不同的,你可以尝试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