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田里的庄稼、路边的杂草上,全是湿漉漉的露水。露水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种现象:在冬天当你向窗子玻璃上呵口气时,就会发现玻璃上有一层小水珠,这就是因为水汽遇到较冷的物体表面而产生凝结的结果。田野里的露水也是空气中的水汽碰到较冷的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而凝结的小水珠。为什么有露水时,一般是晴好天呢?因为露水的形成有一定的天气条件,那就是大气比较稳定,风小,天空晴朗少云,地面上的热量能很快散失,温度下降,这样当水汽遇到较冷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形成露水。如果天空有云的夜里,地面上好象盖了一条大棉被,热量要跑到空间去,难以通过这个大关口,碰到云层后,一部分被折回大地,另一部分被云层所吸收。有人说,如果早晨看到独木舟上结有露水,就表示白天出航时能碰上好天气,这样说是有其道理的。民谚“露水见晴天”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著名的英国露同上述现象和空中是否有云朵有关。要形成露水,草叶或是独木舟等物体的温度必须降到足够低,使饱和能够发生,也就是说,物体的温度必须达到饱和点——露点。在该点,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从而在这些物体表面凝结。如果水汽在草叶和独木舟等物体表面凝结成露水,就表示这些物体向周围环境散热的速度要高于其从周围环境吸热的速度。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天空中没有云朵时。
不过,云层的高度越高,云层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就越小。而且在夏天,上述规律也不大能靠得住。因为在夏天,特别是在整个夏夜,天空长时间地晴朗无云,但是在午后,雷阵雨可能就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迅速形成。所以,清晨地面上的露珠可能还是意味着在空气中,特别是在高空中仍然有充沛的水汽,在午后能形成一场雷阵雨。天夜间必有露水,秋冬则有霜,同样是白天被太阳电离的正负离子和电离层中对流到低层大气中的等离子体在夜间电场减弱后复合而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愈是晴朗的夜空,露水愈是浓重,而阴天无雨却没有露水——天气愈晴朗,空气电离度愈高,复合成的露水也愈多——的原因.夏夜还常常出现微弱的“露水闪”,显然即是等离子体复合成露水时的复合辐射.阴天时却没有露水,表明露水也不是云粒子“碰并”而成的。
这是大地和大气之间在以热辐射的形式持续地交换能量。如果天空中有云(有云多半就会有雨),地面上物体向周围散失的部分热量就会被云层辐射回地面,使物体得到一定的热量补偿,虽然温度升高得并不多,但也足以使水汽无法在物体表面凝结成露珠了。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天气变化与上述规律很吻合:如果独木舟上有露水,那么就表示天空中没有云朵,会是一个晴好的天气。你可以用它来粗略地预测未来12小时内的天气变化情况,但是要预测未来24~36小时内的天气变化情况,用这种判断方法就不合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