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名扬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这场与毒品战争下的悲情人物。90年代,正是黑社会人员犯罪和海洛因毒品泛滥高峰期。堪比黄金的海洛因,因其巨大的利润,让许多贪婪之人挺而走险的做毒贩。宋名扬也正是追查轰动中国的白宝山大案,在上级的压力和要求之下,孤身进入毒窝寻找线索,不得不沾染的毒品而成瘾。用他自己的描述是,“第一次走进毒窝,宋名扬就发现自己面临极端险境:在场的所有人都在吸毒!宋名扬稍一犹豫,马上有人走过来问他:你是不是马子(警察)?”也正是有了第一次吸食,之后与这些危险份子的交往之中,为了套取信任和线索,他不得一次又一次的与他们一起吸食海洛因。结局是案子破了,宋名扬也被毒品所俘虏。那种年代,由于对毒品知识的匮乏,从上到下都认为吸毒都是道德败坏,戒毒意志力不够的一群人。这种情况下宋名扬与他的上级都轻视了毒品的威力, “我觉得毒品确实很厉害的。但是我想呢,我这个人死都不怕,这玩意有什么不能戒的。太简单,大不了给我关一个什么地方,几天我不抽不就完了吗。” 毒品之王的海洛因怎么可能会因为你是正义的警察,而轻易的就被击退。就这样,在宋名扬从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变成人人都厌恶的毒品瘾君子,上级、同事都很明白宋名扬的转变,但他们为这位曾经的警界英雄做的太少太少。
宋名扬毫无疑问是因公染毒,不然公安部门也不会破天荒的开具这样的证明。尽管如此,英雄的结局才是真正让人嘘吁不已。公安部门的证明并不能对宋名扬有实质的帮助, 出狱之后,宋名扬的退休金和医保都已经被终止。他将家里的所有电器都变卖给收废品的,只留下一张床。工作二十几年,各个时期的警察制服一直没什么机会穿,还都是簇新的。他没舍得卖,都放在箱子里。 除了警服,宋名扬还保存着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收看公安部的春节晚会。出狱后家里没了电视,为了看晚会,他每次都主动回到戒毒所,因此十多年来,每年的春节他都是在戒毒所度过的。面对别人的称呼,宋名扬回答到:“有些记者找我采访,电话管我叫警官,我特别不好意思。我觉得我不配了。我确实想再找回自己,但是现在,我觉得应该很难了。只要媒体说一声,我不是警察败类,就够了。”
当所有人都在纠结他为什么要贩毒?有没有人设想一下他为什么会走上贩毒的道路。官僚会更多关注前者的原因是因为对后者的失职。质疑他是不是英雄的人,你们一定低估了毒品的威力;你们也一定低估了毒贩的智商。一些毒品真正沾染上,没有外部条件,几乎没可能戒除,他是可以深入敌穴的英雄,却也是血肉之躯,不能默认他是超人啊。社会在一个英雄的末年,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有疑问吗?感觉宋警官极度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来自于毒品对他的折磨和他对职业,对家人的愧疚。我想,正是他,帮助了多少个即将和他命运相同的人啊,他的问题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时期观念错误的后果,但不应该是长久存在的。
戒了不就行了吗!干嘛非要盯着不放,!!!他以用一生的负出为国家了!就别提吸毒的事了!!!!
公职人员吸毒的太多了,不奇怪。那他那种不太可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