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里面溶解了一定量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当我们开啤酒瓶时会听到它跑出来的声音.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在外界压力较小时将释放出来,气体分子遇到另外的气体分子时会很容易结合,因为即使是不同的气体,如空气和二氧化碳,他们之间的性质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所谓物以类聚.结果这些分子相互之间拉拉扯扯,聚在一起,1+1=2、2+1=3、3+1=4.所以在啤酒中如果有外来的气体分子,那么啤酒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分子就会和这些外来户结合,积少成多变成较大的气泡,从啤酒中跑出来.如果外来的气体较多,这个过程会很快,我们就能看到大量的气泡从啤酒中冒出了.用筷子搅动啤酒时,一方面粗糙的筷子上会吸附一些空气——也就是微小的气泡;另一方面在搅动时会将空气带入啤酒之中,即使是清水,在搅动时也有可能将空气搅入而形成气泡的.这时二氧化碳就会迅速与空气结合,迫不及待地跑出来,我们就看到了泡沫.同样的道理,用玻璃杯盛啤酒泡沫会比较少,而用一次性纸杯盛的啤酒则相反.这是因为玻璃比纸光滑,附着在它上面的空气比粗糙的纸少得多,二氧化碳不容易聚集起来.人们在制汽水时常用小苏打(碳酸氢钠)和柠檬酸配制,当把小苏打与柠檬酸混溶于水中后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瓶子已塞紧,二氧化碳被迫呆在水中,当瓶塞打开后,外面压力小了,二氧化碳气体便从水中逸出,可以见到气泡翻腾,人们喝进汽水后,胃中温度高,胃又来不及吸收二氧化碳,于是便从口中排出,这样带走热量,使人觉得清凉.
啤酒和其他“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是靠压力溶入水中,在气压压强较小的情况下就要重新释放出来,产生气泡。但这一过程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因为,虽然很想释放,但是由于都是水的内部,不通过产生气泡的话则没办法释放。而产生气泡也不简单,需要克服表面张力,这个表面张力的能量只能慢慢地从环境获得。多亏你摇晃、倾倒,给它以额外的能量,使得大量气泡得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促进了二氧化碳的释放过程。总之你去动它,都会加速气泡的形成的。所以你能做的,只能是尽量慢点儿倒。其实,“沿杯壁”倾倒,如果倒得快,照样一堆气泡。你倒得够慢,但是直接砸到杯底,这会使得液体从非弹性碰撞中获得额外的能量(汽水是液体,绝对不会是完全弹性碰撞的了,能量损失了哪儿去?有人正急着用呢当然去那儿了)。
二氧化碳溶解到水中的量,通常用单位体积水能溶解多少体积的二氧化碳来度量,称为溶解度,是同温度和压强有关的量。温度低时溶解度大,高时溶解度小。在高压下溶解度大,低压时溶解度小。如果在高压强条件下新鲜啤酒突然减小压强,就会分离出二氧化碳而冒泡。在密闭的容器里,冒出的气泡使容器内的压力升高后,达到高压下溶解度,气泡就不再冒了。我们在开香槟酒瓶时,听到“啪”地一声,报上也曾看到开啤酒瓶,瓶盖飞出伤人的消息,这都是因为容器里压力较高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