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收集信息还不足以让我们形成深刻的印象。我们并不满足信息的收集,还要对信息进行解读,这同样受到期望的影响。比如,她为什么回头看我一眼呢?她为什么在我面前捋头发?她为什么不小心碰了我一下?信息本身是没有情感的,然而,我对信息的解释却添加了主观的烙印,自然而然地,“信息”与“期望”之间的错误关联就产生了——她不小心碰了我一下,我会觉得这是在暗示些什么。在这里,我不仅将“碰我一下”误读成了她的主动行为,同时也错误地将“碰我一下”与“对我有好感”关联起来。
如果我喜欢对方,我就会希望对方也喜欢我。但是,这个简单的期望却能够造就很多心理过程。首先,它会悄悄地影响我收集对方信息的方式。比如,她对谁都经常微笑,但是我会更注意她对我的笑容;她也可能对谁都冷酷,但我会更注意她对别人的冷酷——因为事先的预期为我提供了搜集信息的框架,我们不自觉地就将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到了这个框架之中了。
一个人怀疑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子,于是看起来邻居一举一动都像小偷,后来斧子在自家柴堆里找到了,这时邻居再怎么看也不像小偷了。在恋爱问题上,情况也是如此,就好像前面笑话中的场景,渣男之所以会想入非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喜欢她,才导致那么大的误解。也就是说,爱慕之情、追求之意是产生“人们为何自作多情”这一问题的核心原因。
人的情感是看不见的,而丰富的情感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情感表现形式相差较大,很容易区分;也有些情感表现形式比较相似,比如,爱情和好感、同情、感激、钦佩的情感非常接近,很容易混淆。如果信息接收者是一个对爱情充满渴望的单身青年,那么他把礼貌当成好感、把闲聊视作搭讪就不足为奇了。
有这样一句话,自己看自己总比别人看自己要高二十个百分点,每个人从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认可,都喜欢被别人夸,哪怕这种“肯定”是虚伪的,敷衍的,我们也乐于接受。其实正是潜伏于内心深入的这种“自信”造就了我们的自作多情。
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你不了解那个人,当你觉得别人对你好,或者喜欢你时,你不妨观察下他(她)对别人如何,如果没有明显差别,那就是在告诉你,不用多想!而且,自作多情的人,都有自恋倾向,这个恐怕是你最应该克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