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过年没有电灯,电视,电脑,家家户户从腊月二十七时才开始忙碌,大人忙着推绿豆粉,蒸粑粑等。吃年夜饭后,小孩就在街上放鞭炮,那时候小孩都是把一挂鞭炮小心的拆散放在口袋里,一个一个的放,一直在外面疯到12点左右,正月初二就去走亲戚,那时候走的亲戚很少。走完亲戚后,如果有龙灯上街来,镇上的小孩大半会跟在龙灯后面看热闹,那时候过年没现在热闹,但那时候过年大人,小孩都是真正的开心和快乐。
正月十三到十五的元宵灯会和秧歌表演,彩灯和秧歌队都是由各个机关单位提供的,每到晚上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街道两侧,照耀着欢腾喧闹的秧歌队,再伴随着称得上人山人海的人流,那个喜庆欢腾的场面!工作以后便再也没有经历过了,于是这种热闹也永久的停留在了对于过年的记忆里。
本人70后,家住西部一个小乡镇,全家6人,有兄弟姐妹4人,那时生活坚难,平时很难吃上肉,很难有新衣服穿。但一到过年时,就能吃上几顿肉,新衣服也能穿上,之所以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
最喜欢是年初二,因为可以走亲戚讨红包,但是那个时候也是有点难熬的时候。因为亲戚都会问学习成绩,说一下鞭策你学习进步的话,还会把你跟其他小孩子比较。
小时候过年很热闹很有那种气氛,过年那段时间鞭炮从年夜饭那天开始到初二都没停过,夜里也总听到各家各户烧鞭炮的声音。
正月十五晚上的元宵,仿佛具有一种仪式感,过年的热闹随着元宵被吞咽进了肚子里,寒假作业在愉快的招着小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