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泰山脚下,以前我小的时候我妈都是用面做面灯,用白线做灯芯,里面倒上香油,天黑下来后我姐姐开始帮妈妈用面灯,大门口,屋门口,灶门口,所有门口都要放,然后点起来,整个院里立马亮了起来。爸爸和哥哥们要去扫墓,带着灯和祭祀的东西。每当元宵节晚上妈妈会用面做一些小动物的馒头包子之类的(因为小时候没有元宵)我们吃的特别的香。不过现在我们那儿都不做面灯了,因为有了红色的小蜡烛,妈妈年纪大了也不再做小动物的馒头了,因为有了元宵了。想想元宵节都是满满的回忆!
坐标贵州黔东南大山里面,手机都没有信号,农村有种讲法,元宵(十五)未过完,就没算过完年,习俗就是十五那天也是像过年一样,很隆重,有趣的就是小时候玩龙灯,每天跟着大人去附近的村,快到天亮才回到家,白天睡觉,晚上继续,儿时的记忆,现在年青人都出去了,也没有人传承这些习俗了,过年的气氛逐年在淡发。改革开放和网络地球村的原因吧,农村固有习俗被人们遗忘。
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特别是我们在外上班的,元宵节和平时一样,没什么特殊对待。小时候过元宵,早上很早就起来,和妈妈一块做元宵,我们家乡的元宵是大个的,一个管饱,里面有花生,糖,芝麻之类的,我最喜欢的就是放各种菜在里面,所以我妈妈每次都单独给我做几个,想想真是怀念。然后晚上杀鸡宰鸭,一大家子一起吃饭,新年的最后一天就这么过了。
由于潮汕这边的方言“灯”与“丁”同音,潮汕人认为“点灯”等于“添丁”的意思。元宵这一天,人们都会提着灯笼,备齐纸钱香烛茶点,在乡中神庙参拜各位神明,然后回来时挂在家里的门前和床头,这就叫做“吊喜灯”。如果在去年元宵节后有生了男孩,家里人需要挑一对红灯笼,写上孩子的姓名,挂在乡中神庙的灯架上,象征着家中添了丁并接受大家的祝福。
春节过去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元宵节,各地有各地得习俗,在我们这儿家家放鞭炮,放烟花,小孩子们都点滴蜡筋、点蜡烛,放许愿灯,把来年的希望都祝福在里面。!晚上基本上家家煮汤圆,吃汤圆,希望家里团团圆圆!要说有趣当然就是每年一度的庙会,可热闹了,有踩高乔的有扭秧歌的,有烧香拜佛的,有买汤圆的,有买鞭炮的等等…人山人海的,可热闹!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