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个话题,源自一次深夜的顺风车经历:
那是凌晨1点多,颐和园后头有一野湖,小编要从那里回昌平(别误会并不是去茬架)。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界儿,出租车都不好打,但小编还是本着共(sheng)享(qian)的精神叫顺风车试试,还真人品爆发,不一会儿就有人接单了。
上车一聊,司机大哥也是咱昌平人,就更感觉亲切热络。说起昌平,大哥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前些日子也是深更半夜,他接了一个女孩的单,女孩先打电话问这问那,特别谨小慎微的样子,最后问了大哥一个问题——
您知道二毛吗?
大哥乐了,这有什么不知道的,现在叫南环里,但大家都叫二毛。原来女孩胆小,又要陪老人夜里赶很远的路,确认师傅是个老昌平,这才放宽了心。
故事归故事,但不管在哪个地方打车,司机师傅大多数都是当地土著,如果闲聊中带出几个老地名,原本陌生的两个人都会觉得更亲切,短短的一段行程,也会更愉快。
小编虽然是80后,但起码也在昌平活了30年,见证了昌平撤县升区,也见证了不少地标地名的变迁。今儿小编就跟您一起,闲话一下咱们昌平的一些地标和地名,细细品味一下,咱们共同的家。
北环篇
说起昌平县城,早先轮廓就是东南西北四个“环”,即东环路、南环路、西环路、北环路。而说到北环路的地标,由西向东头一个便是北环里。
北环里这个小区很有意思,说它开放,但它其实很隐蔽——北环路上与北环里有关的地标,可能只有那一个路口,小区西侧被底商围住,南侧则被八街包裹住,只有几个人能过车不好过的胡同口。
这其中还有著名的五道弯胡同和史家坑胡同(八街以后另表)。小时候同学一说家住史家坑儿,其他同学总会哈哈大笑……
但要说它封闭,这个小区其实很少有明显的栅栏围挡。不过这种特点,让这个小区既有烟火气的热闹,又不失一种独特的深幽和静谧。
由北环里的路口再往东,就是昌平北站。
说起这昌平北站,也是有不少有意思的事儿。北站在翻修前,就是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火车站,你说它小吧,可人家级别似乎并不低,小小的大厅也能买到全国联网的车票。
但大家就是觉得它小,以至于在那个没有网络售票的年代,春运时好些外地朋友宁愿冒着寒风跟代售口彻夜排队,也没几个人知道北站也能买票。
话说小编一个小伙伴,有一次要去呼和浩特玩,夜里着急痳慌儿地从西环里往北京北站赶,结果火车开动一小时后发现,唉卧槽这不是我家门口吗……
昌平北站的对面,是北城根。因为这里原来是昌平的老城墙,所以叫北城根。这个老城墙说来也应该算是古物了,但不少90后应该都还见过。
小时候总觉得能亲眼看到摸到甚至抠一下本该进博物馆的城墙,是个很奇妙的事儿。现在想想,“抠”这个行为,真是时空变幻中历史与当下的交融,但当时其实就是因为淘气。
至于老城墙的照片,小编翻箱倒柜以及上网搜索,实在是没找着,如果哪位邻居有,欢迎您留言分享,让咱们更多邻居看一眼,感怀一下。
从北城根再往东,能路过财会之家,话说原来这一片还有个超音速旱冰场。知道超音速的邻居肯定都暴露年龄了吧。
那时候也不叫轮滑,都叫旱冰,而且那时候玩单排的人也少,都是双排的旱冰鞋。小时候爸妈给我买过一双,所以老是盼望着去超音速爽一回,但总听说那里有打架的而被父母禁止。
说起这一片,也不知道春江饭馆啥时候能选址再开起来,有一阵支撑我早起的动力,就是去吃包子。
想去爬北山,就得经过妇幼和早市。早先没有妇幼的时候,早市好像也没归置出那么多屋子棚子,这块儿基本统称为早市,地摊一路摆到山脚下。
寒暑假我在家里睡懒觉,家里的老人儿喜欢蹬着三轮车逛早市来,顺手从早市带一块钱4个的烧饼。
小编二年级时候,虽然也不胖,但就是体育成绩特别差,总被同学嘲笑,所以有一阵总主动让我妈带着我爬北山锻炼,但可能真的没那么多运动细菌,每次都爬到电视塔就下来。
后来稍微大点了,到了周末,什么集体活动是最让大人放心的?那就是爬北山。搁现在可能都不好想象,家长得多大的心让一帮小屁孩去爬野山。
但当时真是这样的情况,毕竟水库十三陵太远,一伙半大小子和小丫头片子跟家门口还能哪郊游去?所以来不来就爬北山。
但我依然不太长进,顶多爬到小亭子,一般还是到了电视塔就往下出溜了。其他人玩他们的去吧,可能这也是小编那时候一直单身的一个原因。
说起北环,小编其实并不是特别熟悉,小时候住过三街,在二毛和西关长大,唯独没怎么跟北环鬼混过。所以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您要是看不过眼还请您多担待。
如果您也有故事和掌故想补充,那欢迎您踊跃留言讨论,咱们一起聊聊,或者叙叙旧~
下一篇打算聊聊西环,如果您有什么想聊的,欢迎在公众号首页留言给我,如果有老照片发到后台那就更好了~
如果您觉得这种念想挺有意思的,那就分享给更多咱昌平的邻居们吧~
来源:公众号——家住昌平
打车这个事,其实是大有学问的。在昌平打车,如何显得自己是个老昌平人?其实在任何地方打车,道理都差不多。那么,当我们在一个地方打车的时候,如何展示自己像一个当地人呢?
首先,你得提前通过一切渠道熟悉当地的路况,重要标志建筑,在与出租车司机闲聊的时候,你不能一谈哪哪哪某个当地非常有名的建筑物你竟然不知道,这就非常不“老昌平”了。因此,想要显得老道,熟门熟路,首先你的做足功课,不能闲聊的时候一问三不知。
再然后就是进阶型的功课了,那就是学会说当地的方言。想要显得你十分的“老昌平”,莫过于一口流利的昌平话了,如果你操着一口流利的昌平话,你说你不是昌平人,人家司机师傅都不会信你的“鬼话”。
所以啊,想要显得“老昌平”,这就是你应该做足的功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