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信任你,你们可以结婚或结拜;
一群人信任你,你们可以合伙做出一番事业;
信任你的人越多,你的价值越大。
中国仍然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最信任的是基于血缘形成的关系:
父母兄弟姐妹和各种亲戚,然后是那些经历过岁月洗礼的同学朋友战友街坊。
但你的生活和工作注定要与熟人之外的交换与合作,与陌生人建立信任的成本很高,人们通过货币去形成这种信任:通过钱,你可以住陌生人开的酒店吃陌生人做的饭、做陌生人开的火车汽车和飞机。
除了熟人和货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信任机制,即专家信任。
当熟人中没有能够帮你解决特定问题的人时,就需要求助于被各种形式认定的“专家”:
家里有个视如珍宝的古董但不知道真假,自己朋友圈里面没有人搞这一行,就报名参加电视台的鉴宝类节目,现场请专家给做个判断,心里就踏实了;
更常见的例子是,当你生病的时候大部分人自己或家人朋友都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就只能找大医院挂号,最好找个大牌医生(院士、教授、主治),听听他们的诊断。
这就是专家信任。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这个社会的信任主要是三种方式:人格、货币和专家,通俗点就是人们信任自己的熟人(家人朋友)、钱和专家。
因为这份信任,各领域的专家在自己的领域或社会上通常有较高的地位、不错的收入,得到人们的尊重并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所以,大部分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某一个领域或者方面的专家,从而赢得更多的利益实现更大价值。
即便是骗子,也千方百计将自己包装成专家,这样更容易赢得信任,施展骗术。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的改变社会的运转机制,同时也在改变职场里面的主要工作模式和员工提升自我的方式。
如果说在传统方式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代表着对于卓越的追求,现在某一个点上做到顶尖水平则成为必须的要求:普通工作者时代已经终结,他们会被各类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如果你不具备较高的独特性,将来可能连岗位也会失去。
许多教育专家建议,应该让小孩们练习一项爱好并争取达到专业水平,并不是为了未来让他们以这个为业,而是让他们知道专业和业余的差别,等将来他们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的时候,知道干到什么水平才算入门、什么才算顶尖。
如果他从来没有达到过专业的水平,可能这辈子在任何领域都是一个“爱好者”的角色。
以上就是,为什么普通人也要去追求卓越成为专家的原因。
(本文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一书,该书即将出版)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
我觉得陈胜吴广历史不删的好,关系到姓氏,都是做贡献的,个人觉得。。。。。。。。
不是太没意思了嘛,不是不想辜负了时光嘛。
因为看到自己嘛。
这是件很容易就能想通的事情,举个很小的例子,你生病感冒了去医院打针,是想要那种新手护士,半天找不到血管的人给你打针,还是要那种很熟练的,一下就能把针头扎准位置的护士给你打针?我相信,除非不幸遇见了前者这样的护士,否则没有几个人愿意手被扎几次还扎不准。这就是现实生活教会我们的道理,只有成为更有经验,更厉害的人,才能够服众以及在这个领域继续生存下去,否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个道理迟早会应验在自己身上。
为什么需要在一个领域里不断的变厉害,甚至成为一个专家,就是因为不能够被淘汰。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成为人上人,只有成功的人,才会被长久的留在一个地方,不然,如果永远保留一个很低的水平,被淘汰就成了必然的事情。成为了一方领域的专家,你能够获得的资源才会更多,才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这个到不是一件必须的事儿,不过能成为专家还是好处多多的。
对于这一点主要还是关于两种不同人才的定义的区别,一种是十字型人才,就是什么都会,但可能没有专精的。另一种就是专家型的人才,在某一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的专精人才。
至于我,我还没想过会成为哪个领域的专家,因为我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并不满意,所以我一直在研究着做点别的事儿,自然也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所以虽然可以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但也就仅仅如此了。
如果以后我能对某一行业真的感兴趣,那么我要成为专家的理由就是:我可以在这个领域里可以有更多的作为,毕竟权威从来都是专家的特长。而且成为了专家之后,也许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这个时代里好像十字型的人才不少,而专家型的好像就少很多了,毕竟想成为专家是需要耐心与毅力的,如果耐不住寂寞,也难成真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