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的交流吧,比如在儿科门诊上特别能反映情商。
儿科医生供不应求,医院的儿科门诊常常爆满,排队都要排好久,稍微一没引导好,就会容易出现医患矛盾。
有一次在医院的儿科门诊碰到候诊室里有个母亲领着生病的孩子,在外和导诊护士发生了一点口角,从外面的声音来看,大概是着急自己孩子健康状况,想通融一下插队进去。
可是,在场的都是着急的人,就算过得了护士这关,也过不了其他家长这关。很快,其他带孩子来的家长也加了战局,这声音越闹越大,眼看着年轻的护士就快hold不住了。
本来通常护士长很少会出现在门诊的,那天竟然路过门诊,马上进来就是一句”哎哟喂,我可怜的宝宝。”
说着,一手心疼地摸孩子的额头,一手疏散围在一起的家长,“你们吵什么吵,你看把你们家孩子都吓得紧张了,这小脸白得呀像一滴眼泪,心疼死了。”
护士长摸完孩子的头,抬头跟那紧张的家长说,“哎呀,我家孙女也这么大,几岁啦。”
家长开始和她聊起,孩子的年龄,以及症状,护士长虽然煞有介事地在听,但是也不在其位不谋其职,也当然不能给什么诊断上的意见,不然每个人都围过来了。
护士长一聊才知道,喔,原来这位家属第一次来市医院,心里一着急,不懂如何取号,直接按镇上诊所的关系来理解了。
护士长还是一边听一边认真地点头回应
“哎呀,对啊。”
“是让人担心。”
“喔,是是是,这个你放心,能看好的。”
.....
估计是为了避免一会其他人也都过来,护士长结束完这位家长的安抚工作,马上开始指了指医院的广告牌。
“我理解各位的心情,我家也有小孩呀,可是大家也看到这么多人等着,让谁插队就怠慢另一个家了,其实各位以后着急,可以手机预约,线上排队就好了,这样也省的麻烦。”
护士长一解释,不但在场人平静很多,而且还纷纷去导诊了解线上候诊的操作。
整个疏导下来这个过程估计不超过五分钟。
其实来医院的人大多数都是不得已才来,都忧心忡忡,按平常状态的心理素质要求他们也比较不容易,特别是在儿科,发生在自己宝宝身上更加揪心。
然而,医务工作者面对供不应求的压力也很不容易,双方都在重重压力之下。
患者插队是不对在先,如果一开始护士长直接怼患者,那后果可能就是一场医闹,花的时间更多。
好在正好是护士长过来,知道先关心对方内心的中心点,然后立刻疏散了可能发生医闹的场所。
最关键的是,这个护士长愿意花几分钟去聆听。
在最焦急的时候,有时对方并不在乎你给的意见,而是在意你是否注意到了他的中心点,疼人之所疼。
孩子,监护人的主诉,就是这个中心点。
比争吵更有用的是交流,比对错更重要的是懂得。
有时治疗的第一步,不是吩咐对方怎么做,而仅仅是让对方明白,我此时此刻就在你身边,不要慌张,不要害怕,坐下来,慢慢说。
一枚神经兮兮的心理咨询师。 公众号:元宿(ID:yuansu-s)
那应该多数是在情感上失败的时候!总是问为什么别人可以自己不行的问题,我感觉情商真的特别重要。
知道事情说出来不好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