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还烦人的,前两天,陆续有两位名人离开了人世,纪梵希和霍金。我当时是从哪最先知道这些消息的呢?是朋友圈。当第一次看到此类消息时我被消息本身的内容惊到了,第二次看到我内心还是有些波动,第三次看到就有些阅读疲劳了,当第四次第N次看到的时候我心里只想说能不能不要再刷屏了,顺便带上一句国骂。
比如之前的喜茶,脏脏包。无论购买的队伍排多长,无论要等多久。就因为有大家都买,所以我也不能落下这种心理,所以等几个小时也愿意,关键是买到后一定要发朋友圈。这种跟风我不推荐,但我也不排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他愿意买就买好了,发朋友圈就发好了,跟那些发自拍的发心灵鸡汤的也没什么不同。
挺正常的,没有什么不妥,而且这样可以知道现在正在流行一些什么,像鹿晗在微博中这样发文“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女朋友@关晓彤”。于是朋友圈就出现了各种朋友发文“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女/男朋友@某某某”,这样一来的话,就显得自己不是那么不合群,你们在做的,我也在做啊。
朋友圈如今已不纯粹,它已成为了某些人秀自己逼格的地盘。科比退役,发一条证明自己是个NBA球迷,追悼纪梵希证明自己是个时尚达人,怀念霍金证明自己是个科学控。但是看你平时发的朋友圈的内容,已经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单就某某伟人去世时毫无感情地发上一条朋友圈,抱歉,那证明不了什么。
可以理解吧。2017年12月19日是NBA的巨星科比退役的日子。那两天朋友圈也都是被科比的消息刷屏了。如果是真的球迷,自己的偶像退役,在朋友圈发一条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容忍的是伪球迷也跟风啊。
因为人算是一种群居动物,其特点是相互扶持,当你脱离群众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不合群。对于朋友圈的跟风现象,我在这里想表达的是,这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从众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