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明显的看到悲剧的模式,只是在灵魂黑夜之后就分道扬镳。过往的悲剧研究里确认了悲剧有洗净能力。为什么?因为悲剧把外向世界里的一切,金钱,名声地位,方法论都彻底颠覆了,这时候你一无所有,能看见听见的就只有内在的自我,童年的真我,是“灵魂黑夜”,在这个世界里你能够真切的思考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觉得有哪些跟外界无关的,只跟你自己有关的真理,你没做好,没做对;或者你对外界的那些盲信让你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让你承受了各种痛苦。这就是所谓的洗净能力,世界从混沌变得清晰了,你对自己的困惑不解也变成了豁然开朗了。(互联网界的名言“大潮退去方知谁在裸泳”某种意义上说的也是一回事)那么,灵魂黑夜之后的,通过“第二个转折”来重新拯救世界的是不是必须的呢?对悲剧来说,显然不是。编剧书会把故事描述成“到达目标的过程”,但其实如果只是解决问题,到达目标的话,灵魂黑夜是完全不必要的。阅读一个存在有灵魂黑夜的故事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他更大概率上是为了要否定外向世界,认清内向真我,建立对梦对童年真善美的信仰,这是一个灵性的启迪过程。世界在救猫咪节拍里的“第二个转折”之后的“达成目标”,在神话学里其实根本不是达成先前的目标,原来的世界已经死亡,原来的目标已经根本无从去救,第二个转折之后的救赎,其实其本质是新的,从内向世界里找到了真理的证明,是经历了灵魂世界,变得更强大,更无所不能的新的自我的展示。白学故事里,被最后放弃的那一方一定会哭泣终老;在鸡汤故事里,你最终必须放弃对俗世的快速成功套路的依赖,转而信仰自己的内在美德;编剧学归纳故事类型专门有一类叫做“金羊毛”,指的就是“以为自己想追求的目标没找到,但是在旅程的路边反而发现了自己真的想要的”。在神话学里,原本的目标其实是注定失败,无法到达的,一个没有救赎的悲剧,和一个有悲剧性质的展开到灵魂黑夜,但最后又以第二个转折救回来了的正剧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在神话学上是完全一样的。
悲观者往往是不爱看悲剧的。因为悲观者早已有了最坏的预期,他们知晓悲哀的起源与结局,便不愿再靠悲剧提醒印证。反而是乐天派们,能从悲剧中感知到衰亡与残损的一如既往,看见自己生活里往往熟悉得无可复加的一切,也许会逐渐消亡。感到一切平和之下都有劫变,不把一切都寄放在未来。眼前拥有的,或许以后再不会有。笑不来,自然也哭不来。于是珍惜珍重。至于以后,生活依然不饶,仍要用变故苦痛来折磨你,此时的乐观悲观并无二致,毫无作用。能做的就是靠以前打下来的最坏预期的心理建设,来强撑下去。若是撑不住了,也不是罪过。悲观的,乐观的,内向的,外向的,哪一个不要正面生活。悲剧无非是一声敬告。敬告罢了。悲剧的意义,就像写了天气预报的报纸,在狂风暴雨的天,没有用的。在那之前或者有用,可人总有万般缘由要上路。有风有雨,路不还是要走下去么。
悲剧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发这两种感情进而净化这两种感情。人活在世界上,情感中往往掺杂了许多杂质。欣赏悲剧则能够让人把情感展现,然后加以净化,使自己的心灵回到原始的、纯真的、真诚的一面。我们平常与人来往常常会斤斤计较,但看到人类在面临命运的摆布而表现出那种无奈的抗争之后,就比较不会再和别人计较。希腊悲剧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悲剧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运。其所凸现的是命运对人的操纵。之所以希腊悲剧以后不再出现这种意义上的悲剧,是因为人类的理性增长,人类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然,命运的法则被人所认识到的自然界的规律所取代。但是,实践证明,也许人类无论怎么努力,可能最终都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摆布。也依然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悲剧而已。所以希腊悲剧直到今天依然流传于世,对人的心灵能够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