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这篇小说,读的是Daniel Weissbort的英译本(我不懂法语),翻译的出奇的好。我觉得最为震撼的是,小说一点一点地把整个这代人记忆里面断掉的黑洞拼凑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新的生活,关于过去的朋友和生活的痕迹的记忆,悲伤的故事,都深深藏起来了,可于是乎所有人深处就又染上了这种悲凉的色彩。我觉得整个小说讲得就是关于这种不可逃避的记忆一丝一缕重新回到心头的故事。首先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其实每个人都被战时这段记忆所困扰,在巴黎的各个街巷,“我”拨开日常进入每个受访者的生活,都能看到断片的记忆,亲人朋友的消失。除了那个Flemish酒吧的人之外,所有人又都把记忆的载体直接送给了我。我觉得这些场景很有趣,说明这些人物并不只是在帮助“我”拼凑我的过去(虽然不知道是在帮助“我”找过去),更是期望让“我”保存他们的一部分过去的记忆。不这样的话,所有人就都像“海滩上的人”一样,被遗忘掉了。为什么呢?我觉得其实故事情节是有一些矛盾的,①为什么“我”这么多年来就没想过去寻找自己的过去,偏偏是Hutte走了之后才慢条斯理地开始呢?②为什么“我”不直接讲述情况,调查过去,而是慢慢听人说,说完了就不再多问呢?我觉得整本书气氛的烘托大概能给出一个答案,即那段记忆并不是人想主动回忆起来的,寻找过去是一种人性的趋向,而不是主动的追求。“我”的形象本来就是一张白纸,(关于一张白纸,最明显的体现点是在Howard家的老宅,“我”在试图回忆起童年在这里玩耍的记忆,得知自己不是Freddie之后,想到,那肯定就不是Freddie了,立刻就转过去了),“我”是在拼凑过去,而不是调查过去。调查跟拼凑的区别在于,因为“我”是在拼凑,所以整个断掉的记忆,不光是“发生的事”,更是战时巴黎的气氛,都随着别人的描述而回到脑中了。
这样“我”才能慢慢想起来最后的日子里压抑的城市(胆战心惊怕被查证件),以至于想起来最后逃亡的经历一个有趣的人物是Hutte,虽然他也有无法追溯的记忆,但是他说自己并不在乎。然而,回到尼斯之后,却想起祖母带自己去过的教堂和那些时光了。过去的记忆对于人而言只是选择性的无视了而已。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是Jean-Michel,给Denise照封面照的那个摄影师,他选择生活在记忆的阴影里面,用记忆中的街道吓自己,听杀手叫自己Blue Rider的恐怖的声音(出门的时候“我”断言他又回去继续听去了),这是用过去的记忆虐待自己。Freddie夫妇对过去的处理方式也很值得玩味。Gay选择趁早结束了生命,而Freddie选择切断过去主动消失了。但是无论是不在乎记忆了,还是太在乎记忆了,最终的归途都是疲惫的生活,这也是通篇小说里面,凡是写到回忆,都带有的基调。似乎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兴奋地去追溯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都暗自惦记着,又怕记忆没法从别人身上拼出来。这种疲惫的状态,代表就是Hélène讲完故事之后平静地睡了过去。于是,所有人都乐意分享这段记忆,同时,所有人都多多少少忘了些重要的东西。至于小说本身,我觉得对“我”的形象塑造得很值得玩味,“我”是个侦探,但是这整个故事绝对不是个侦探小说,悬疑和解密本身并无太多意味(有的还是很凑巧的偶遇),重要的是“我”在整个过程中的心理补全。从一开始略有兴奋地搜寻细节,到后面直接被大段的记忆的用意识流的手法泼出来,把“我”在战后许久之后,依旧带有的失落感和孤独感都写得很到位。情节本身,就比较简单,甚至单薄了
关于阅读体验,我读到十几章之前都没想到断档的记忆的时代背景是39-44年,(因为看到档案年号是65年,果断认为主人公一般都是不到四十岁,是战后的事情),看到Gay的生日才反应过来。这样一来也就明白为什么“我”不直接去人家问“你记得我的话,把关于我的事全讲给我听一遍吧”这种请求了(尤其是为什么不多问问Hélène关于出逃前的事情,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已经基本上想起来了)而且全书没怎么提纳粹做了什么,而是从巴黎市民的角度去写事态的变化,这一点是很震撼人的。总体阅读体验是我最近读过比较棒的小说。
对比万寿寺,我先读的万寿寺,我觉得两者对于“失去”的记忆的处理虽然手法相同(“我”都没有问别人,而是自己从自己的过去里面一点点找线索),但是寓意完全不同。莫迪亚诺渲染的是一个记忆黑洞,而王小波构建的似乎是一种“装失忆装多了”的对现实的讽刺。
莫迪亚诺的主人公是一张白纸(“我什么都不是”),而王二似乎个人色彩异常地浓...
莫迪亚诺的小说没看过别的,明天去多借几本
"我的过去,一片朦胧......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当时,我正在等着雨停,那场雨很大,它从我同于特分手的那个时候起,就倾泻下来了。"一个又一个线索、一位又一位旧识、一件又一件曾经发生过的事,答案逐渐清晰,但是给人感觉依旧如夏季的雨天一样沉闷。当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居伊也一次又一次认错自己。人们的过去并不是一条清晰的线,而是被撕碎的时间,它们被不同的人撷取,每个人只拥有片段,一个人的存在,是靠其他人的记忆支撑的,当这些记忆失散,这个人的过去也就消失了。小说最后,居伊寻找自我的所有线索都已用尽,但他仍然不打算放弃,准备去"我的旧地址"——暗店街2号——做最后一次尝试。天光渐暗,他不由自主地掏出随身携带的照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姑娘,那似乎是他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的妻子小时候,他这才注意到她在哭泣。"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着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来。她因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了。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像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的吗?
"我们终将消失,在这个世界又能留下些什么痕迹呢?人们就像海滩上的脚印,潮起潮落,什么也剩不下。
刚刚看完,准备在知乎上搜一搜关于 暗店街 发现没有,写写自己的小感受吧。 “一个小女孩跟随着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来。她因为还想玩,就莫名奇妙地哭起来了。她离开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的吗?”看完最后这段,反复看,感觉自己的眼睛亮了,莫名奇妙地笑起来了。从小说最开始和于特分别时的场景看来,贯穿的是悲凉的氛围,最后即使费雷迪死了,线索断了,主人公还是决定去暗店街2号继续追寻,我们的生命会像孩子的忧伤一样消失,但我们的悲伤也会像孩子的悲伤多年后消失。我存在于我的最大证据应该是记忆吧。当记忆丧失了,只能凭借着别人记忆中的我们来建立自己,最为深刻的自我认识:于别人的人生而言,我们真正的真的只是一个过客;是沧海一栗,是“海滩人”。我们是由万千人所拼凑出来的记忆存在体。生命会如悲伤一般消失,生命中的喜乐悲哀亦会,向前走吧,去追寻,即使路远马亡,总会有到的那一天。像主人公一样去暗店街2号继续找寻自己。是沧海一粟那么就要更好的过好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