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进步不是靠观众来提升的,而是靠创作者。只有创造者,真正做出好的不同的音乐,观众就会根据这些不同的音乐,在做出不同的选择。但如今大多数创作者都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为了盈利,喜欢做些套旋律的歌,这样让观众以为只有这样的歌才是真正时尚的潮流的,一旦出现不同的音乐,他们就会说这些跟我平时听的不一样,我不要听。当世界上的音乐往前走,我们还停留在听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音乐时,我们就停止了进步,其实这样已经限制了音乐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时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唱好的甚至只是不一样的音乐,也许这个人做出来的音乐受众群只有100人1000人,但当这100人,1000人中有一个是有音乐天赋,且走上了音乐这条路的,那这个人可能就会想,我也要跟他一样做出不一样的音乐。然后已此类推,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的好友,一位非常优秀的90后制作人,给很多你们耳熟能详的优秀国漫写过OP,ED和配乐。然而今天去银行贷款被拒了,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职业填的是“音乐制作人”。银行职员说他们一般不会贷款给音乐人,也不管你的征信、收入证明和流水。因为觉得做音乐的没钱,吃了上顿没下顿,还容易还不起贷款。这么一想也是。在音乐圈,只有偶像才做的起音乐吧。对于大多数我们这样的幕后来说,做音乐不过是通过出卖自己的时间和高强度的劳动来勉强维持生计而已。甚至在大多数人看来,做音乐甚至都不是一个正当职业。而且国内也没有完善的版税制度。不像国外,如果你能够持续地创作,那么版税带来的被动收入会慢慢地增长。比如我的导师,虽然现在已经不写作品,专心搞研究了,每个月也还是会有1000英镑左右的版税进账。所以在国内,再优秀的音乐人也只能写到写不动为止,然后就不得不另谋生路了。
《微微》和《水星记》之间,间隔了7年,沉寂了7年的郭顶,给我们带来了一首《水星记》和一张专辑《飞行器的执行周期》(这里我不知道《水星记》是不是作为独立专辑,但是《飞行器的执行周期》里面又收录有《水星记》,),在这7年里郭顶沉淀了自己,也带来了给人感觉不一样的音乐。再之后《不明下落》就真的是不明下落,一年后,英文命名的专辑出来了,没听等那天歌慌了再听了 。还有最开始写这个回答是有提到《水星记》的,后来好像是想安利一波《水星记》但是不知道从那个角度来,修修改改,后来干脆不安利算了,(别打我)。这出歌频率,既让人充满期待也让人着急。希望郭顶的歌能越来越来好,也希望华语乐坛涌现出更多这样的“郭顶”。
其实音乐最早的时候是用来听的,但现在很多人都是都是想听可以唱的歌,那许多创作者都为了迎合市场做出观众可以唱的歌。那这些歌其实是很没有技术含量的,好多歌手都在唱这种不太需要唱功的歌,这样也会造成华语音乐的一个停滞。我觉得这种现象也不要太过了。最后是他对自己音乐的看法,我的音乐是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碰的,必须我自己来。其实我创作了的很多歌,有些歌别人不太认可,但只要我认可了它,就够了。有一首歌大家都讨厌听我唱,那我就不唱,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唱。如果没人在听我唱歌,那我就不呆在这个圈子里了。如果我不能唱了,那我就不呆在这个圈子了。
86版《西游记》音乐的作品虽然被反复使用,但作为原作者的许老获取的版权报酬却微乎其微。多则几千块,最少的时候只有2.7元。直到2014年,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使用了《女儿情》作为插曲,许镜清才收到了三万元的版税收入。做为一手写下《西游记》所有音乐的许老,他的人生也和这些音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为了实现自己三十年来的心愿,许镜清竟然还需要在微博发起众筹,真是巨大的讽刺啊!
火的歌就一定是好的歌吗?我之前也觉得火的歌就应该是好的歌,但我今天近两年觉得这个好像并不是。在我眼里最近那些火的歌有很多是很浮躁的。其实说实话那是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的,个人审美会有很多差异。所以有些人听到那些火的歌会说我很时尚,我很潮,但假如你真的敢把这些歌推荐给外国友人,说这是我们中国的音乐吗?(这里其实他说得更加明白,没有那么大的攻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