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电影史”从来不是完全以内容来评价作品的。首先电影史乃至艺术史并不是完全用来评价作品内容的,本文提到的《火车进站》如果以内容来讲,可以说是空洞和无趣了,但是为什么已久要出现在世界影史之中。是因为他是第一部,这是它的标签和地位。同样的电影史上的每一次观念、手法、技术、乃至表演体系的变化与革新都会记录在册。只是以作品本身的内容价值来进行影史地位判断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比如《一个国家的诞生》这种种族主义作品并不能影响格里菲斯在影史中的地位和影片达到的成就。
2,对什么是电影的定位有问题从《比利林恩》到《LALALAND》。《比利林恩》从来就不是“小众的实验性影片”,因为没有财团会去花《比利林恩》的投资来做120帧影片实验,尤其是在好莱坞。“实验电影”作为一种先锋性的尝试一定是会去考虑“技术”“表现”“叙事”等手段的来做多方位的实验,最终也极少会去选择电影院来回收成本。拿着5000万的美金来实验一个新机器的这只是比利林恩的商业道路上的一记加分项而非核心内容。李安导演虽然一直有着文艺片导演的外衣,但是请不要忘记,李在《比利林恩》之前所有的好莱坞电影作品上从来没有亏过钱,李安也从来不是一个小众电影的导演。
3,商业电影,乃至科幻电影也都会在影史中有着自己的位置,甚至是内容上的位置。回顾电影走过的一百多年历史,其实是可以找到大量的商业电影的位置,而且即便是在内容评价的体系里,商业电影也不会示弱。拍一部好作品和拍一部赚钱的作品,这两件事本身并不是完全的矛盾。讲到电影很多人会说卡梅隆,可卡梅隆本身即是商业导演又是文艺导演,《泰坦尼克号》《阿凡达》这样的电影,即是你说它是文艺片,可内容上完全是在讨好与娱乐观众的。但这两部影片却都非常有可能作为内容取胜写入影史的。如果看到世界动画史我们会发现,早期的每一步长篇动画的内容上都是在照顾观众的。而那批实验动画的作者,依旧有非常大的一部分被撇在教科书之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回到答案开头,电影是有着商业的基因的。同样我们回顾艺术七(八)大门类,没有一项可以完全逃开商业的捆绑,而越晚成型的艺术门类,则与商业的关系越浓重。
1,关于漫威女性选角,我和摄影好基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当然,摄影好基友是直的。我们一致认为,几个女性角色都美得不行。唯一产生分歧的是pepper。我觉得pepper很有味道,好基友觉得pepper不够美。这种审美差异一直存在于我和他之间。比如,我觉得菊地凛子美炸了,他觉得不好看。但是,只有黄蜂女,我们俩一致认为这个造型把她弄得无比老,是所有女性角色的造型当中最失败的。
2,拿漫威和DC对标。我不是黑DC,我们总结过,DC是被华纳害死的。我看了蒂姆·波顿的蝙蝠侠两部,诺兰的蝙蝠侠三部,都喜欢得不行。然后请再看蝙战超和自杀小队。我原来以为自杀小队是票房飘红口碑扑街。今天上网搜了一下它的最终票房,还是扑了个小街的。8亿票房才能回本,最终票房7点几亿。但你看DC打牌其实没啥大眼界。拍部钢铁之躯试试水,评价好坏掺半人家就敢拍蝙战超。拍部入侵阿卡姆的动画片试试水,评价不错就敢拍自杀小队。其实自杀小队是个很容易吸票房的东西,竟然剧本可以写得那么渣。这个锅一定要甩给华纳,因为华纳对剧本每多掣肘。然后因为小丑女人气太高,又传言说要出小丑女的电影。华纳和DC如果真这么干了,那就真的是短视了。相比而言,漫威的创作空间要自由得多。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DC的动画电影都挺棒的,可是真人电影就老是让人陷入迷思。对了,本·阿弗莱克在gone girl中的形象真是太深入我心了,以致于看他演蝙蝠侠就让我对他产生一种情不自禁的厌恶。今年漫威的蜘蛛侠,蒂姆·波顿版的蝙蝠侠有参演,拭目以待。
漫威的商业连续电影的成功是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是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叨叨两句就能改变的。艺术和商业从不分家,强行分开的,一般都是商业失败跟你谈艺术,艺术不成说你没眼光,广受批评就跟你谈情怀,买不成情怀人家还可以拉着一帮子人说他也喜欢。眼红也要有个限度,居然还一杆子呼倒好莱坞,说好莱坞都拍漫威,这明明是人家迪士尼有钱自己拍好吗。去年奥斯卡那么多好莱坞跑出来的你是瞎看不见吗。对这种肆意评论者,不用反驳,顺着捧着哄着,让她觉得自己最棒就行了。
漫威的单独电影确实没有位置,但是整个漫威电影宇宙肯定会留在世界电影史
一直这么下去应该会把最赚钱的系列电影给他吧,万能的金钱神。。。
答案就是漫威不需要世界电影史来流,只需要影迷来流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