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个大四的编导学生。我在拍摄的时候也会想我设计这样的镜头搞出这样的特效有必要么,观众他就凑合看也能看懂啊应该。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我在剪辑完片子之后自己都不忍直视,而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高文化还是低文化,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社会各个阶层的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三观,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对美的理解,即为对艺术的理解。电影呈现出的美即为艺术的呈现。就是导演,摄像,编剧这整个大团队的全部工作来完成的。也许观众不会知道你用了什么镜头来表现某个人高大或者猥琐,不会知道你用了什么色调来让人感觉激动或者冷静。但是他们可以感受到美,感受到啊,这个地方这个人看起来好猥琐,这个画面配上这个音乐让我感觉热血沸腾啊,如此种种。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故事当中。让他们感受到你电影表露出来的主题思想。比如你这个影片就是为了让人捧腹大笑的,你这个情节就是为了讽刺社会的。这些靠什么体现那?不是说你像白开水流水账一样的把故事说完了就能让他感受到,而是通过对镜头,场景的设计,后期的剪辑来体现的。观众感受不到专业的知识到底是如何拼接组合而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的,但是他们看的多了听得多了,大致就能感觉到一些技巧设计的原因。很烂的梗就是车祸必定失忆,植物人动指头必定会醒。这些是导演的设计么,明显是的。但是为什么很多观众在看影片的时候看到车祸就会跟先知一样说这孩子要失忆了。这就是之前的多次相同的设计已经使观众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了。但是如果你设计为别的方式,比如你说你植物人不动指头啦直接床上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生龙活虎,观众肯定感觉荒谬。而你要是遵循现实情况植物人苏醒慢慢来的话观众也接受不了,即使你告诉他这就是真实情况他们也会接受不能,因为以前的设计已经成为他们的固定观念,姑且称之为美的观念。不这样设计就不符合美。
其实这在本质上是这个电影的戏剧设计功力体现。我说的这种情况归位普遍的戏剧类电影而非‘风格化’电影例如伯格曼戈达尔这种。在戏剧设计中,表面的戏剧冲突是表面的,能看到的例如《雷雨》,然而高级的戏剧冲突一定是潜藏在人物内心的,是人物自身的抗争例如《万尼亚舅舅》拿电影来说,好莱坞超级英雄类电影抛开技术手段,仅从剧作看,就是最常见的戏剧设计模式,设置一个规定情景—人物—事件—发展/逆转—结果,这个只要老老实实遵循+自己的情怀(每个大片都有)+标准的工业流程制作就会出现一个比较优秀合格的电影。但我们反过头看看真正打动我们的佳作——《阿甘正传》《钢琴师》《肖申克的救赎》…哪一个不是最终走向人物内心,矛盾题现在对于自身的抗争。而这种影片,是需要一定思想沉淀,艺术素养积累和丰富的技术饱和的,只有这些都达到一个高度,导演的设计才会不那么流于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