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第一滴血》时还很年幼,在电影院里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兰博用针线缝自己伤口的镜头,觉得头皮发麻。
昨晚从看这电影,依然有点发麻的感觉。
《第一滴血》是兰博系列的第一集,也是最有想法的一集。
小时候看这电影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打这么一架。现在看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美国孙志刚的故事。
美国大兵兰博战后找不到工作,生活得很邋遢,流浪到了“假日镇”。这个“假日镇”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聚居的地方,所以兰博往那里一站,就有点玷污的意思。于是小镇的警长就看不过去了,要把兰博驱逐出去。其做法和收容制度如出一辙。
兰博的个性和孙志刚也有点象,认死理,相信自己的自由。所以就和警长冲突起来。他和孙志刚的区别在于,兰博出身于特种部队,善于游击战。所以最后,兰博把小镇搞了个底朝天。
那么《第一滴血》是在批判越战吗?诚然,兰博的疯狂举动是由于越战中的伤痛回忆。但是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兰博去寻找朋友的时候,满脸笑容,也很健谈。之后他就没有说过几句话。直到最后,他面对上校,才开始哭诉越战的痛苦。
但是正如孙志刚事件发难的是收容制度一样,《第一滴血》指责的也是那个拒绝排斥兰博的小镇。
很显然,兰博在现在的问题是,他无法融入正在飞快发展的中产化社会,而那个社会不仅已经忘记了战争,甚至开始厌恶起战争英雄。战争英雄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于是开始反抗这个社会。
所以,《第一滴血》其实并非反对战争,而是反对对战争的遗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兰博是必然会被淘汰的。
单从电影来说,《第一滴血》的动作设计非常逼真,兰博虽然坚强,但是还没有被神话,看起来比他的两个续集要更真实一些。
观看史泰龙主演的电影《第一滴血》系列1后我有着非常的感谢并有着几个疑问。看完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典型的以暴力和报复行动为主要契机拍摄的,电影情节的引子就是美国打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兰博回到家乡无依无靠,在战场上能够开汽车、坦克、直升机,玩枪和杀戮对他来说更是小菜一碟,但是回到本土却连最起码的生计都无法维持,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许就是后几部开头他本人常住南洋地区的原因吧,最糟糕的是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唯一幸存的战友去世,对他来说真的是晴天霹雳,这些还不算,最给他火上浇油的是到了某座小镇,
小镇的警长对他十分不友好,警察局的警察们虐待他并说要以流浪最对他进行起诉,结果激起了他诸多在越南战场的战争阴影,最终选择对警察进行无情的报复,要不是他的老上司最后的出现兰博真不知道要怎样的大开杀戒,恐怕真不是把整个小镇警察消灭掉那么简单了,即使最后被消灭恐怕也真是要付出巨大的损失,那样肯定会留下巨大的遗憾和笑柄,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没有死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下,而是死在自己国家的警察手里,一名战功卓著的战士回到自己国家竟然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处处被排挤,即使是美国攻打北越政权失败,但是战场上的勇士们是可敬的,他们都是英雄,一项尊重人权的皿煮社会,怎么连自己的英雄都不尊重。
退伍军人兰博(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 饰)从越南回国,他回到已显得陌生的原居小镇,当地警长(布莱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饰)看到这个退伍军人的第一眼起,就开始对兰博百般挑剔,甚至将他带回警局肆意侮辱,不堪忍受责打的兰博袭警之后逃跑。警长召集大批警察展开对兰博的追捕,兰博逃至荒山野林之中,不断用自己在越战中掌握的游击战术对警察展开反击,他抢劫了一辆武器运输车返回小镇烧毁了商店,法律和武器都不能阻止兰博了。
兰博在越战时的长官上校(理查德•克里纳 Richard Crenna 饰)出现,劝说兰博放下枪械,愤懑已久的兰博吼出了自己的困惑与不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