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舞台上的要求正好相反,后期配音绝对要松弛自然。因为话筒的性能高度敏感,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空间。不要求音调与音节的伸展,别刻意追求音色响亮清甜,任何夸张与做作都会失真,声音状态应依照生活自然。我们前面曾要求过同学们在舞台上演出话剧的时候,对台词吾言适度地夸张,是为了使后排观众听得清,得把字音加强,拉长,提高,强调语音共鸣、吐字咬紧、音量放出;但是到了录音棚里,却要有相反的要求:一切恢复到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上来。这自然是由于话筒及调音台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丁点夸张都会带来不真实的效果,这就是影视与舞台艺术在台词创作上的根本区别。
配音时的声音控制用松弛自然的生活语言,绝不是废除基本功训练。松弛自然不能失去控制,松弛自然不能四声混乱,松弛自然不能吐字含混,还要强调语言的分寸感,自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有时比生活中还要收敛。有同学会问,既然恢复到生活真实的状态上来,我们干脆也别练基本功了。这便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们说自然松弛是比较舞台剧相对而言,并非退回到你原来的自然生活里去,你原来可能是大舌头吐字不清,也可能地方音四声混乱,还可能发音位置不哇,分辨不清支兹音呐勒音,恩嗯音,喝佛音,衣日音,俄儿音等等,甚至连逻辑重音也不懂,怎么能胜任配音工作呢?这种所谓的松池自然是在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让听众找不着人工雕琢的痕迹,则要求更高。
情感如何来传递,那就是依托语调的合理变化。语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完全凭借配音员对文稿的把握和理解。不仅要理解稿件的意思,还要深化成为自己的情感。不同的配音员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形成的配音风格也各不相同。这些各不相同的配音作品听起来各有各的“味道”,体现出的是配音员的情感变化。但是一切都必须围绕文稿的语意表达来进行,不能脱离文稿本意而另起炉灶。有些配音员片面认为,抑扬顿挫的语调听起来好听,就运用到任何配音作品中,其实,有些文稿内容是平实而朴素的,必须以平实的语调去把握;而有些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就要按照文章感情的起伏进行加工,最大化地还原文稿的中心思想。配音艺术应该是情感和技巧的动态平衡,才能配出好的作品。参透作品的情感之后,在技巧上如何来稳住,这也在一定程度考验配音员基本功是否过硬。在情感的把握上,配音员可以依靠重音、断句等手段为文稿划清层次,该连的时候连,该停的时候停;在语音节奏上要均匀,不可时紧时松,时快时慢。配音员应该通过语调的轻微变化体现整个配音作品的层次感。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我们应该加强重音与停连相结合的训练方式。
由于新闻写作有自己的特点,情感的表达很少起伏,语言多是涓涓细流。配音员如果语言基本功不过硬,就很容易把稿件播散、播平。要提高新闻配音的水平,必须运用好语言表达技巧。首先要掌握停顿,控制气息。有些配音员,特别是新手在播新闻时,在大的段落、层次之间不敢大胆地停顿,听不出层次、段落的区别。层次、段落间的较大停顿,不仅不影响播出的完整性,掌握得恰当、运用得巧妙,还会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完整性。在若干小停顿中加上几个大的停顿,在连续的语流中恰当地断几下,停一停,会产生动静结合、以静显动的效果。这个停顿一定要恰如其分,在停顿的时候要保持意连,控制好气息,保持语气的连贯性,使配音完整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