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书我都看过一些,韩寒的《三重门》、《他的国》、《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长安乱》、《光荣日》、《通稿2003》,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幻城》、《1995-2005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两个人都被称为80后的作家的领袖,这两年关于他俩的争论也一直没停过,这里我只想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首先说明的是,我不想讨论韩寒1米73,郭敬明1米55,亦或是郭敬明地震捐了一万加五万,韩寒捐了28万,韩寒装13,郭敬明内敛,韩寒文化水平低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他们各自的粉丝在网上唇枪舌剑的话题。给我总体的感觉,韩寒手里拿着的更像是剑,而郭敬明更像是长袖;韩寒犀利,郭敬明细腻;韩寒在公共事业领域风生水起,郭敬明则在商业上如鱼得水。很难说谁更好,其实,每个人,包括作者和读者的审美观,价值观都不一样,硬要分出谁好谁坏,本身就是一件很无厘头的事。从小说来看,我觉得还是郭敬明更高一筹。记得初二刚拿到他的《幻城》,我是晚上在卧室连夜看完的,不管哪部小说,他的故事情节都很完整,而且很容易让人置身其中,深切的感受到那种悲伤。有人说郭敬明的文章是小女人的文章,虚伪矫情,我不觉得这构成批判他的理由,只要读者喜欢就行了,况且他写的真不错,虽然我现在是绝对不会再重新读了~只是有一点,我觉得他的小说应该转转型,尝试一下别的风格。而韩寒的小说我觉得形式大于内容,姿态强于实质。当韩寒试图把他的社会批判意识在小说中体现时,远不如他的杂文打击精准,力道霸悍。和许多韩寒看不上的作家一样,他自己在小说里也讲不好故事,缺乏让人一口气读完的动力。自从老毛把鲁迅推上“文化旗手”的位子后,这方面的文学功能就被极大的强化了,而韩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一开始的《三重门》,再到后来向社会化、公共领域进军,他老辣的文笔为他赢得了无数粉丝,被人们称做是“当代鲁迅”。而郭敬明则更注重商业化、市场化。在80后领袖的地位上,韩寒是比郭敬明要高,他是当代青年的喉舌,因此他的出镜率远远高于郭敬明,他的博客拥有惊人的点击量,他在时代周刊的评选中几乎能把奥巴马比下去。但在商业上,郭敬明比韩寒要成功的多。当然这是个人选择,我们没办法说谁好谁不好,也没资格要求谁该怎么做。就粉丝而言,无疑韩寒是占绝对优势的,除了“当代鲁迅”,韩寒还被人叫做“公民韩寒”,两种评价就使韩寒的粉丝,开始延伸到中年,包括知识分子阶层,公共阶层。而郭敬明始终是走青春文学的路,所以他的粉丝主要只是喜欢“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悠哉悠哉的学生,尤其是处在青春中期后期的学生。与郭敬明相比,韩寒受到的非议更多,持续更长,从一开始的七门红灯留级退学,到后来他将炮口对准一些文化名人等等~其实我到是觉得社会上应该有这么一个批判一切的人,不管他说的对不对,起码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环境~《独唱团》被迫停刊了,我就不说什么了,只是官方都要保持生态多样性,是不是偶尔也该允许这么一个在政治高压线附近的刊物存在?而郭敬明影响最恶劣的应该是06年的抄袭事件吧~在北京市高院终审判决郭敬明抄袭案成立,并判令赔偿和道歉后,郭敬明在博客上发表言论不会道歉。并有坊间传闻说郭敬明放话:我就抄了,我的书照样能卖!这个我没去考证,不过我觉得他这么做不怎么明智。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在《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2014年8月19日,发表《“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让已平静了一段时间的“韩寒代笔门”再次回到公众视野。肖鹰的文章一部分是评论以“韩寒”名义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我未看过该电影,不予置评;一部分是关于韩寒文学作品被代笔,姑且称之为“韩寒代笔门”。因我算是揭露韩寒代笔门的主力,所以那些反击肖鹰的大学教师、媒体人,就拉我陪绑,或曰代笔之事不可能找到证据,或曰作家无法自证清白,或干脆更无耻地捏造说我没有证据却要求韩寒自证清白,或曰我没有证据,只有猜测之词云云——所有这些论调,在2012年1月“代笔事件”东窗事发之时,都已出现过,自那以后不断被挖掘、发现的直接、间接证据在这些人看来仿佛不存在一般。针对“韩寒代笔门”,我写了四十多篇考证文章,在我的博客上建了一个专辑收录,方舟子 | 倒寒网。我当然无权要求别人都去仔细看我的这些文章。但作为学者、媒体人,要评论一个人的工作,总该先把相关的文献研究一下吧?善意地说,这些人文品太差,习惯了想当然地信口开河。恶意地说,这些人人品太差,虽然看过了相关资料,却故意歪曲。
他俩不能比。因为不在一个档次上。韩寒更优秀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