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不是演红了一个人而是演红了一群人!就整部剧来说应该分为三段!第一阶段草原五班,第二阶段钢七连,第三阶段A大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故事,从许三多启蒙到成长在到成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很好很重要的人,比如草原五班的老马,钢七连史今,A大队的袁朗。 从草原五班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真正开启了军旅生涯,许三多把新兵那种气息释放到每一个角落中,以至一几个兵油子都回归真正的军队生活里面。可以说在五班所做的事更坚定了“好好活就,要做很多有意义的事”的信念,这就是老马从启蒙之中推了许三多一把! 史今可以说是帮助许三多最多的人,让他成长为兵王重要的导师以及锤炼者。对许三多的关怀,鼓励,是无法比拟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史今史班长也就不会有许三多这样的兵王,或者许三多只能在“龟儿子”这样的角色中泯然众人。史今,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他爱护他班的每一个战士,从帮白铁军打病号饭,帮甘小宁系帽子带,帮许三多背黑锅,退伍时让五六一这样的铁汉背对众人默默的流泪,让高连长说出想尽一切办法走小道也要将他最好的班长留下来。最重要的一点全团最好的一个兵有两个在他班。这足以证明史今的成功,他能让最臭的兵成为兵王,最硬的兵留泪,最高傲的连长低头,史今更是一种精神与力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袁朗这个角色而言,也相当重要的,他让许三多这块美玉雕琢得更完美的那个人!其实就整部剧而言,不管是拍摄手段,以及对选角,场景的布置,配乐的选择,对故事的叙述都有相当高的成就,以至很多网友都说《士兵突击》是现代军旅剧的最高锋,也许士兵突击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现代军营的气息,没有男女兵的卿卿我我,只有最纯粹的军人味,最重要一点,演得太走心,走进观众的心!
喜欢看《士兵突击》。但问过行伍出身的人,他们说太不真实了。其实《士兵突击》更像是成人童话,许三多那样一个笨人,在现实中可能会处处碰壁,即使有人给他机会也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等他,但剧中就不是这样,他遇到的都是好人,都是给他时间去成长的人,都是看到他的怯懦就恨铁不成钢,看到他的进步就欢心不已的人,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成全他。一句话,没有私心。
班长史今尤其如此。
史今在剧中的戏并不算多,但非常重要,他是最早看中许三多的人,是最早看出他有闪光点的人,一再容忍他,帮助他一点一点进步,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推了他一把,助他完成关键的步骤,从壳中的自己蜕变成一个可以做好准备的人。这样的蜕变,连许三多自己都不太敢相信,原来自己身体里还蕴藏着那么大的力量,自己也可以变成一个好兵。
史今无所求,要说有所求最多就是在当初征兵时给了许三多家里人一个承诺,自己能把许三多带成一个好兵。然而从孬兵到好兵的路非常难走,史今有耐心,有方法,给人信心,帮助许三多一步步前进。然而许三多的成功,却“逼走”了这样一个几辈子修不来的好班长。对于这样的结局,史今并非没有预见。这就使得他的行为显得更为难得和悲壮。
在我眼里,史今基本算是一个完人了,尤其这个角色是由认真演戏的演员张译来扮演的时候。
看过一些史今的文字,感觉由这样一个用心的演员来扮演史今真是天作之合,不管对于角色和演员,都是一种幸运,更是观众的幸运。
如今经过天安门尤其是晚上经过时,总能想起那一幕戏。长安街夜景从车外闪过,史今班长坐在车中痛哭的镜头,情节好,表演好,音乐也好。看一次,难受一次。
史班长退伍这事我觉得是剧本需要才这样演的,这样的人才部队是会尽力留住的,部队并不是没有人情味的地方,不知为什么一些导演非要把部队演成,呆板,甚至死板的形象,这只能说还不了解部队,例如不管多近的距离都是齐步走,新兵的时候要练习养成习惯所以这样,到了连队真没这样的,过于做作,影片对于军衔没有什么概念,史班长退伍许三多一个新兵能当上班长?一个义务兵管一帮士官,还有一个十佳二期士官(二期士官最少第六年兵)伍六一,部队的兵龄划分是很严格的,很少有两年兵给三年兵顶嘴的现象,并不是取得一些成绩就能当上班长的,再说许三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能比得上伍六一?这样情况在部队是不可能出现的。最后在A大队成为正式一员以后,教官齐桓从骨子里看不上许三多,可能是职业军人看一个演员的不屑吧,最后那些代号什么菜刀,完毕……肉麻又恶心,整部剧就这几个地方不尽人意,总体很贴近部队生活。很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