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台钢琴、相关的乐谱、合适的钢琴教师外,学习钢琴不再需要任何特别的条件。只有一种例外,双耳失聪者不能学琴。此外,任何人都可以学弹钢琴。
任何人——也包括身体有某些缺陷的人。例如,双目失明者就可以学钢琴。大家知道,双目失明的人,会比视觉健全的人更专注于听觉,因而使耳朵变得格外灵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再没有比一双敏锐的耳朵更有利于学钢琴的了。这样的人不仅可以学,而且往往学得不错。
甚至,手指有残的人也可以学,有人也许对此怀有疑问。但下面的事例可以提供间接的证明。
1982年某日我国著名钢琴教授周广仁在抬钢琴时伤断三个手指。经治疗,三个手指仍旧严重伤残。然而,周教授凭她顽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技巧,一年后,又出人意外地出现在独奏舞台上。在奥地利,有位钢琴家叫维特根斯泰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右臂了,只剩左臂,受他的委托,著名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为他写了一首《左手钢琴协奏曲》供他演奏。有人会说这是杰出人物的特殊事例,但它证明了一个道理:当我们认清了一种限制的同时,还可以在限制之内获得很大的自由——是普遍适用的。所以,即使双手有某种残疾,也并不意味着完全失去了学钢琴的自由。一个手有伤残而又立志学钢琴的人,一定会有热心的老师为他设计特殊的的指法,选编适当的教材,帮助他进入钢琴艺术的园地。至于我们绝大多数有正常听觉和双手的人,无论手大些、小些、胖些、瘦些、宽些、窄些,无论手指长些、短些、粗些、细些,无论年龄是否偏大,也无论“音乐细胞”偏多偏少,无例外,都可以学习弹奏钢琴。
将钢琴学习者的条件开列得这么宽泛,是不是有点让人半信半疑?
不必怀疑。这是基于两点:
(1)世上绝对不喜欢音乐、或者说绝对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人们对音乐的热爱会有程度的差别,但不会是爱与憎的差别。“音乐细胞”会有多寡的不同,但不会是有无的不同。只要对音乐有所爱,也就有了学习钢琴的基本的条件。
(2)钢琴音乐本身是如此丰富,以致于它可以是适应各种各样学习者的需要。例如,有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掌握不了高级技术,那么,就有许许多多技术简易、但同样很优美乐曲供他学习。有的人喜欢抒情的,有的人喜欢深沉的,有的人喜欢古典的,有的人喜欢现代的,等等,各种爱好的学习者,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大量乐曲。仅就技术而言,钢琴技术训练的教材体系也是所有乐器教材中最为完善的,完全可以适应从根本不会弹到超级钢琴大师,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所有程度学习者的需要。而你一旦踏上钢琴技术中某一适合的台阶,由此逐级而上,究竟可登上何种高度,学生的潜力到底有多大,谁敢断言呢?我们可以预言的是,只要努力,就肯定会逐步提高。
我就是那个所谓“别人家的孩子”,从6岁开始学习至今已经弹了24个年头的钢琴了。小时候总是听左右隔壁的邻居说“学琴要从娃娃抓起”“钢琴小王子”“这小孩儿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从小就喜欢弹琴”云云。
其实一般情况下太小的小朋友是根本看不出有所谓的天赋的,除了个别的音乐旷世奇才比如莫扎特 郎朗,普通家庭长大的大多数小孩子,展露出来的“各项才能”只能说是家长根据小孩在特定情形之下做出的附会判断。当然也不排除有很多小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对一些事物就特别敏感。
我自身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一次跟随父母坐长江渡轮,在轮船上偶然遇到的另一个小朋友带了一架玩具电子琴在那儿乒乒乓乓的敲,我就很好奇的跑上去跟他一起敲并且乐不思蜀,家人首先是想到我对声音是不是很感兴趣很喜欢,所以才决定买钢琴学音乐至今,而并不是能看出来真的有音乐天赋。
你不可否认,天赋是一定存在的,就像你非让我去画画我是铁定画不出来的,而我也有很多很多认识的朋友真的就是五音不全,你怎么用专业知识去教也没用,就好像脑袋当中真的就没有音乐细胞。
但是如果把天赋与成功学画上等号,那就谬之千里了,天赋肯定多多少少会存在,但绝对不起着关键因素,好比莫扎特说的一句名言:“我每天八个小时的刻苦练琴,而你们只用了一句天才就带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