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你很久没有看书了却并不觉得有什么,那很危险,因为看书意味着你还没向生活妥协。以前看到这句话,觉得挺有道理,看书总归比看一些电视剧来的好吧,毕竟书籍,尤其是经典的书籍,都是优秀的作家思想的结晶。后来觉得,人们之所以看电视不看书,估计是想以此对抗孤独吧。
书是无声的死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听到作者的心声,有时候人们更喜欢电视剧的热闹,毕竟有俊男美女可以满足审美,毕竟能听到熟悉的语言,毕竟演员有表现的张力,我们不用去想象,去寻找,去思考,就能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
而看书不一样,看书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你只能自己一个人看,自己一个人体会。它的孤独不仅仅在于它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无法做出动作,还在于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很多时候,人们会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并不是所有的理解都能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贫乏的词汇无法表达丰富的情感,这也就是为什么越读书却越发觉得孤独。
曲高而和者寡,越是睿智的人越谦逊,就像当水桶是满的时候,挑着的时候并不会发出声音,而当桶只有一半水的时候,走起路来才会发出响声。在我们只读了一点点书的时候,我们会自满,会夸夸其谈,会有表达的欲望,巴不得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最近思想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升华,会卖弄文学。
但是当你读越多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宽广和深远,你越是会发现,自己懂得的太少,需要学习的太多,你不再轻易的去宣扬你的想法,因为有自知之明。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读的书越多,想法就更加深刻,更加会透过表象看本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你不被一般人所理解。
不被理解,是孤独的诱因。高处不胜寒,你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不能明白我在说什么,在我想要倾诉或者和你沟通交流的时候,我抛出一个梗,你接不起来。我想和你谈谈尼采,谈谈雪莱,你却不知道他们是谁。我看到书里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段子,发给你看,你却根本不知道笑点在哪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伴随着孤独。若是没有孤独的沉淀,作家怎么有办法把浮躁的生活杂质去掉,把最精炼,最宝贵的思想提炼出来,汇成文字流传下来。
看越多的书越发孤独,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孤独的,只是文字勾起了你潜藏的愁思。
看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孤单有很多原因,这种孤独感我曾经也有过。
曾经看红岩那本书,里面讲的是革命先烈的故事,革命人士虽然被关进渣滓洞也没有放弃斗争,可以说里面才是最严酷的斗争。重点革命认识的牢房里通常都会被安排一个或者几个特务,让他们时时监控动向。他们要承受身体上的的迫害,还没有药物和医院的治疗同时也要有强大的理想信念来支持他们。即使遭遇非人的待遇也要忠于党,忠于人民。
看这本书时我常常废寝忘食,我经常徜徉于书海,无法自拔,感觉我的世界只有书,感觉不到外界给我的刺激。也不愿意和朋友讲话,慢慢的觉得他人无法理解自己,我的世界他们不懂从而有一种孤独感浮现。
我在看鲁滨孙漂流记时也会深深的被里面的情节所吸引。鲁滨孙乘船遇到风浪被吹到一个小岛上,岛上只有他自己,无法脱离小岛他只能自给自足。船上有他带来的玉米。他吃了一部分,留下一部分种在土里,他还种了葡萄,令人惊奇的是他还有了一根奴隶叫星期五,在岛上他从未忘记过日期,他用石头划出一道代表一天。我沉浸在他的世界里,我甚至幻想我也在那个岛上对他暗中观察,企图偷他的葡萄,这种感觉我很开心虽然我更加不想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交流我觉得他们如果没看过就不应该和他们沟通,本来我的世界应该是被书填满的但是看到朋友们疏远的眼神我越来越感到孤独。
越看书越觉得孤独,我记得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那是在我高三的一段时间,特别的颓废。每天要刷大量的题,但是那段时期得我,一道题也看不下去。看见成摞的试卷,只想把它撕掉。
但是那段时间,我的老师为了安抚我的情绪,给了我很多的书籍。那些书籍,充实了我那段时间。外国名著,战争与和平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外国作家有列夫托尔斯泰还有雨果。
那大概是我看书最多的一段时间了,认识了很多很多的人,见识了很多很多的场景。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很好啊,但是我并没有那么觉得。
我的真实感受就是很失落,看完那一本本厚厚的书籍,我的真实感受就是很失落,异常的失落。书里面描写的生活,我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小妇人,在上世纪的英国,那个社会系统曾经异常的吸引我,因此那个社会里的等待嫁人的四姐妹,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场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后来我才慢慢懂得了,无论印象是多么的深刻,那都是过去的旧时光,那都是我不曾再见到的人和事,甚至没有一丁点儿的历史遗迹可以查询。
那种孤独感就显露出来了,无法言说的感觉。明明在书里记载着,却根本再也无法见到,只能通过想象。
很多时候,读书就像是在和一个人对话,越看书越发觉得孤独,就是因为你一直在倾听写书人想要告诉你的话,但是却没机会去亲自看看写书人描绘的场景,也没办法让写书人知道你,这大概是看书最孤独的地方了吧。
首先就和读书的环境有关,一般的我们读书的时候都是在寂静的环境中去阅读的,虽然这种环境会让人注意力更加集中,但是长时间的寂静就会引起我们心中的孤独感。
如果你读书的环境是在喧闹的环境之中,那么环境中人们浮躁的气氛和你读书时气定神闲的内心宁静就会形成一种对比,而这种对比也让你与周遭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一旦你与周围环境融入不到一起,那么孤独的感觉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其次就是如我们所知的读书是一种成长的途径,在我们读书的时候,随着我们获得的信息量的增多,思考的过程与作者发生思想上的碰撞就好像在与另一个人进行的交流一样,而这种交流的代入感往往会让我们沉浸在这种思想当中,让我们与现实稍微脱离,就好像我们在读书欣赏古诗的时候,古诗的意境会把我们自然而然的带入到古代的风光,让我们的思想与古人同步,而有些人正是因为这些脱离感而觉得自己无法与现实中的人进行交流,觉得你们之间思想存在代沟,或者说自己与这个社会进行了脱轨。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在读书时候思想的提升开始产生一些自傲的心情,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些知识是别人无法相比的,自己比别人高出一个层次,仿佛其他人都是愚民一样,而自己才是近代社会眼光最独到,思想最先进的人,这样就很容易因为看不起周围的人而产生隔阂,无人理解无人陪伴的孤独感也随之而来。
在这个电子化的时代里,我们都太追寻速度,所以我们再也不会停下来慢慢观赏身边的事物,就连,阅读书籍本应该细读慢咽的动作也变得有了频率,而选择读书更是难能可贵少之又少。
这里的书不是蔓延网络的洗脑网文,不是没有逻辑的大白文,不是复印版应试教育的教科书,这里的书是有灵魂的书,是真正的书。
我想孤独之处在于,我们别于现代的人,他们越少人选择而越多人选择网络,或者朋友圈,或者微博,或者游戏,而我们在选择之初就别于绝大多数人,在那一刻,少数人的决定就注定是孤独的。
我想孤独之处在于,我们选择的初衷,我们之所以选择读书,绝大多数是因为生活变得庸俗,你为了寻求与众不同,寻找新鲜,寻觅另外一种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们本身就是孤独的,我们为了灵魂的不孤独才选择在书中找到解脱找到相似的灵魂支柱。
我想孤独之处在于,我们阅读的结果,在句句斟酌之后,我们看到书中一个鲜活的灵魂,他为你找到一个生活无聊的出口,于是,你找到了自我。可是在合上书籍的那一刻,你抬起头看世界,这个世界在你眼中俨然变成一个吸食人类精神的血盆大口,可你是精神的,你深知你与世界的分界,于是,除了书,这世界只剩你一人。
不是你看了书之后你变得孤独,而是你自己本身就带有孤独感,只不过书让你对世界失望,而你变得更加孤独罢了。
读书的人是孤独的,写书的人同样也是孤独的。如果说你越看书越会觉得孤单只能说明你的心不净,还不能做到超脱万物。
读书确实是寂寞的,但是书中的故事书中的知识有的时候却让我们受益匪浅。三五好友一块玩要的是激情是欢乐,而读书最重要的就是静,这完全是两个极端。读书确实是寂寞的是孤单的,但是读书除了能让你学到其中的知识道理外还能让你的心静下来,让你能够更好的去思考。当你真正做到心静如水的时候这对自己的心境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有的人喜欢打坐有的人喜欢坐禅,这其实跟读书都有异曲同工之处,为的就是锻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能够更加的冷静更加的平静,让你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
所以读书越读越觉得孤单,说明你还没有完全融入书中的世界,又或者说这本书并不是你喜欢的类型或者是你能驾驭的。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陶冶情操增广见闻是很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