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中国的广场舞是一个渐渐变化的过程,最早并不是现在的样子,我来说说我们当地的情况吧。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所在的东北城市里出现了一道风景,夏天傍晚的时候,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有一些老年人,打扮得花枝招展,敲着锣,打着鼓,热热闹闹的围成一圈:扭大秧歌。后来大家的审美品味也提高了,更多的人开始参加以运动、减肥、健身为目的进行运动,有人组织在一起做操,放音乐,后来加入了舞蹈的动作,他们越跳越美,这些人不化浓妆,不穿奇装异服,穿的是运动装或休闲装,举止文明,身体不接触,这种广场舞是文明的健身运动,很快被大众接受,参与者十分广泛。
跳广场舞的几乎是清一色大娘大妈。广场舞之所以能成气候,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好了,空余时间多了,在家无所事事。原来喜欢跳跳唱唱的就约几个伴,消磨打发时间,同时也可以活动筋骨,锻炼身体。有人起了头,于是人就越聚越多,逐渐漫延开来。城镇建设改造,改变了环境,增加了很多活动场地,为广场舞提供了有利条件。每天晚上吃完饭,我妈就会出去跳广场舞,除非是下雨。
现在社会老龄化严重,小一辈的人又多忙于工作,无暇陪伴老人,这会他们需要自己寻找自己的乐趣和生活重心,跳舞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广场舞因为其简单的动作,脍炙人口的歌曲迅速火起来,娱乐的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后来好多年轻人加入了广场舞的队伍,工作压力大,平时运动量也少,下班后跟着老年人蹦蹦跳跳,即能锻炼身体还能减轻压力。
活跃的广场舞大妈大姐大爷大娘大叔,大部分生于五六十年代,现在年龄大了,想回味一下跳忠字舞的韵味,想过大跃进大食堂那样的群聚日子,想解除一些带养孙儿辈的辛劳,于是你也闲我也闲,你来跳我也跳,于是就火起来了。
广场舞的对象,主要是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后来慢慢的有一些退休的老男人也开始加入其中。他们退休在家,适应不了闲赋在家的那种清闲。同时也为了保重身体,保证高质量的老年生活。
火的原因,一方面是确实有这个庞大的需求群体,看看现在就知道了,需要广场舞的群体有多少!另一方面是当时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迎接奥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