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艺术产生了影响的电影,就可以叫做“伟大的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可能看得让人睡着,但在当时却是技惊四座,把生活感甩观众一脸。迷魂计可能一点也不吓人,但是在当时用那个楼梯镜头是超级新奇的。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 新现实主义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1939~1942年期间,后来成为新现实主义著名导演的德·西卡、L.维斯康蒂、C.利萨尼、M.安东尼奥尼、A.彼特朗吉里、德·桑蒂斯及电影理论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电影杂志《白与黑》和《电影》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他们的论述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罗马的电影实验中心领导人U.巴巴罗、L.契阿里尼也通过教学、评论和编辑出版等活动给予了支持。同时,40年代出现的《沉沦》(1942,导演维斯康蒂)、《云中四步曲》 (1942,导演A.勃拉塞蒂)、《孩子们在注视我们》(1943,导演德·西卡)等反社会习俗影片都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做了准备。而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则由C.柴伐蒂尼在他的文章中做了阐述。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这部作品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在与法西斯进行斗争中的团结精神。翌年,他又拍摄了《游击队》,A.维加诺执导了《太阳还将升起》,勃拉塞蒂拍摄了《生活中的一天》,A.拉都达导演了《匪徒》 (1946),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
对电影艺术本身有创新意义具有深刻的思想公民凯恩好在哪,因为其中运用了很多创新的技法,如低角度镜头/光影和情节,在当时来说,这些技法都很很有艺术价值,毕竟电影这门艺术说到底也就是关于motion picture的创新,只不过是1927年后多了个声音,数字技术发明后又多了个数字奇观罢了。再说为什么公民凯恩好,其实纵观电影史就不难发现,巴赞等一票人对好莱坞类型片的盛赞是电影学术/艺术界把这部电影捧到如此之高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观众看不看?你可以查一查公民凯恩的票房。
只要是新玩意,就是对电影艺术造成了影响,就可以在电影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声,值得被称作伟大。新浪潮电影可能看起来不知所以,但是这些‘莫明其妙’是从没人想到过的。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
伯格曼,黑澤明,安哲,安東尼奧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