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不是一部电影,它是一种“情怀”。
假若你能理解小四电影出来后,我的第一反应是:韩寒什么时候拍?你就能理解这种情怀对于我来说,小四是不够韩寒格的,《后会无期》是送给《小时代》的挽词。首映场次里坐得并不是很满,笑得拍邻座熟悉或不熟悉的女生大腿的倒是不少。其实,花几十块钱来看段子的人,在我看来,是蛮值得尊敬的。我尊敬有钱人。
人这短暂却又漫长的一生,遇到的每个人都是过客,谁也不会永远陪着谁。
于是,我们的人生中便充斥着和各种人的“后会无期”。这场后会无期,从没有任何话语权的青春开始。
浩汉意欲大谈理想——话筒被掐断;江河莫名被“发配”边陲——毫无抗争;胡生——被父母“糊里糊涂生了下来了”。其实这就是这一代人的青春,被动地活在这个主动的社会,不是不抗争,是连炕都没有,争什么?我们常被告诫:无法改变,就学着去接受。结果往往就是,全盘接受。
设计这三个人,韩寒颇费苦心。
一个文艺青年;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现实主义者。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江河,蓄着长发,不修边幅,说话风雅之至。重点是,我们还能用才情打动、感动“鸡”。“你们男人都是用这种小手段耍弄女孩子的吗?”
是的,在文艺青年眼里,用钱是低劣手段。
“你乱勾搭女人,胡生没了;你乱勾搭男人,车没了”。这是我们心里住着的另一个人——浩汉,对江河的评价。浩汉送江河,其实是像是我们心里的两个小人打架。
我们每个人都是矛盾体,谁也不例外。浩汉经历了乡情与亲情和狗的洗礼,便与江河后会无期。邻居小妹(或大姐)的签名照——与童年后会无期;类似爱情的同父异母妹妹的箴言:
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会克制——与朦胧的爱情后会无期。最后,狗都遗弃了他。他与江河、狗后会无期。胡生更像我们。起码在我看来。更现实。
大多时候,我们是追随者,更准确地,叫尾随者。漫无目的,别人干什么跟着干。
送江河履新,本不该是胡生这种类型的人会做的事,只是大家都这么干了。
大多时候,我们毫无存在感,还不能称蜉蝣于世。蜉蝣虽只活一天,却可尽情绽放。江河浩汉逃离旅馆,忘了胡生;江河浩汉脱离危险,不曾想到回去找胡生;电话里,旅馆前台说不曾有胡生;胡生开篇,片尾却没有胡生。或许他就根本没存在过,如我们一样。纵然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刷不出我们没有的东西。
每个人都是青春的祭品。祭出理想,那些被称为饼并将永远成为饼的东西。祭出爱情,那些被现实撕扯得体无完肤的美好。祭出亲情,那些被岁月无情摧残并最终远离淡忘的过往。与理想,与爱情,与亲情,道别,然后后会无期。
这是一部好的剧本,没有离别时的声嘶力竭,因为越是真诚,越是深沉。“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理由”,江河包容偷车的小吕;“告别的时候一定要用力一点,多说一句,说不定就成了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弄不好就是最后一眼。”
后会无期,韩寒这样劝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