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中的手机成为了恐怖的重要传播载体,而在当下社会中,没有了这种通信设备,几乎我们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手机的高覆盖率和无处不在的特点,也大大加强了美美子无处不在的恐怖感。而片子美美子在电视直播的条件下,当着数百万电视观众的面,像绞肉机一样的秒杀吹石一惠扮演的女大学生的时候。传统的日式恐怖电影中,少人物,小空间的封闭式恐怖设定也被彻底打破,而捎带脚一起批判了只要收视,无视人命的无良媒体,这个立意也显然大于了《凶铃》和《咒怨》所代表的日式恐惧中的虚幻主义命题,而人为加重了对社会现实下的体制对人比鬼更无情和无良的批判。
与其说,中田秀夫拍《午夜凶铃》的成功有歪打正着之嫌,而清水崇拍《咒怨》的风格就是为了吓人而吓人的话,三池崇史则真正做到了用心经营,每一个段落和细节的处理都看出了他苦心设计的态度,只可惜《鬼来电》的续集也因为他的离开,变得开始浮于表面,失去了原有的风格,也变成了平庸的名作续集。也许,只有注定某个作品碰上某个对头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精品,可惜,这种概率太小了。因此,我们看到了太多滥竽充数,没有个性的仿品,而能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的却很少。
通常情况下,日式恐怖电影都是注重剧情设计和细节处理,同时对于给观众制造悬念比较用心。我们很难看到日本的灵异电影中出现大砍大杀的场面。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式恐怖则更强调视觉上的观感恐怖,血腥的残杀,破碎的人体组织,以及无穷尽的追逐。都是通常定义上的美式恐怖电影的共同元素。而对于传统的日式风格来说,《鬼来电》算是个绝对的异类,通篇的血腥处理,大量的杀戮景象是和风式恐怖中比较少见的,而在血腥度突破以往的同时,电影又保留了一贯的日式恐怖镜头处理上的细腻和对剧情上细节的拿捏,真正的把两种文化环境下的恐怖元素做到了比较完整的整合。作为以另类cult风格起家的三池崇史,血腥变态的影像特色,不时的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思想内容,游走在光怪陆离世界里的异色故事,几乎就是他影像生活的全部。三池几乎原原本本的把他的cult色彩带到了传统的有些沉闷的日式恐怖中,当上一个镜头还娇媚动人的女学生,下一个镜头就被铁轨上的列车无情的碾碎;当靓丽甜美的吹石一惠扮演的女大学生,
在镜头面前把自己拧成‘血麻花’的时候;当极少出现过分镜头的日式灵异恐怖电影中,突然变得腐尸横行的时候。。。我们开始意识到三池是有备而来的。他在保证了不丢弃自己原来风格的基础上做了对传统日式灵异电影的最大改造,而这种改造还体现在了片子中的女鬼(一切恐怖事件的来源)美美子所患有的特殊病症上,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是通过虐待别人来找到自己归宿和存在感的心理疾病,正是因为这种病症伴随了她终身,也才使得她死后依然可以对人作威作福配上了最佳的解释。相对来说,凶铃里的贞子MM和咒怨中的伽椰子阿姨基本都是单单的怨气所至,因此相比较美美子来讲,她们已经算是生前温柔的了。而三池把这种现实存在的病症带到了恐怖电影中,也明显加重了电影中对‘怨’这一个概念的注解。
《鬼来电》要论恐怖程度跟《咒怨》还是没得比,但那个诡异的铃声不知道日本人哪找来的,尤其是突然响起的时候确实吓人。本片改编自日本作家秋元康的一部恐怖惊悚小说,里面遵循一条规律,鬼会先给你打电话,电话响起诡异铃声,然后来电显示是你自己的号码。电话里的留言或者视频就是几日之后你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或者当时的情景,最后鬼再在你的通话记录里寻找下一个受害者。 内容上倒是简单易懂,女主的朋友接连被鬼来电所害,最后轮到女主由美,男主山下的妹妹是鬼来电的受害者,山下调查期间认识由美协助她破解鬼来电之灾。片中最令我不解的是之前所有人都死在鬼来电预示的日期和时间,唯独到女主的时候逃过此时间,但当鬼美美子出现在女主身边之前,先让闹钟倒转到鬼来电预示的时间,难道鬼也很有时间观念吗?并且用这种掩耳盗铃的手法欺骗。
最后的结局也令人很不满,对于女主的特殊优待,不是杀死而是附身,让女主成为代理性佯病症患者,继续对男主进行肉体上的伤害。(本人孤陋寡闻,感觉这种病真的很神奇)个人认为结局只是导演为了使之不落俗套而设,日本导演喜欢这种延伸的结局,片子结束了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