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羊争先恐后的涌入与工人们鱼贯而入的场景剪辑在一起,巨大的隐喻产生了:工人们就好比是这些毫无生气的牲畜,被人摆弄,被人操控,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的到处瞎撞,反映出工业时代人们心中的焦虑和困惑。伴随着机器高亢的运作声响与轻快诙谐的音乐背景,我们来到了查理所在的工厂。他的任务是负责固定流水线上的螺帽:单一而枯燥。他不停的用手中的扳子去拧那些流水线上快速移动的螺帽,一下一下,毫无间断,伴随着背景音乐诙谐轻快的旋律,似乎干的还挺起劲儿。他瞅准一个工作间歇,躲进厕所抽了一支烟,
被老板从大屏幕监控仪上发现,立即催促他赶紧去工作,在这个休息的片刻,换上了一首不同于工作时的轻快旋律,代之以一首悠扬的钢琴曲,查理不得不赶紧将烟头丢下,这反映出资本家的无孔不入,他的剥削本质暴露无遗。工厂老板为了能够提高工人工作的效率,特地引进了一台“自动喂食机”,而产品的试验者恰巧选择了查理。人们将查理固定在自动喂食机上,一系列动作都严格按照机器的程序实行:喝汤,吃饭,擦嘴,看起来似乎效率提高了很多。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机器产生了故障,控制器上不断冒着火花,查理的汤洒了他一身,蛋糕糊了他一脸,甚至可恶的工厂负责人错把螺帽当成小糕点送进了查理的口腔……三番五次的折腾下来,查理已经筋疲力尽。老板只好弃置了这台能提高效率的机器。这又一次反映出工业时代资本家的冷酷无情:什么都是机械化,生产机械化,吃饭也要机械化。
查理凭着监狱为他写的推荐信,历经磨难,先后当了船厂工人,百货大楼守夜人。他在百货大楼工作期间,还不忘那位贫家女,利用职务之便,带她游玩了一圈百货大楼,让她饱餐了一顿,尝试了一下滑旱冰,还躺在“席梦思”的床上做了一晚美梦,自己却藏在百货大楼的一个柜台里,被人发现,他不得已又和贫家女过起了孤苦无依的生活。贫家女在郊外找到了一所摇摇欲坠的小木屋当做她和查理的家,查理与贫家女幻想着他们也能住进洋房,过着牛奶不用挤,葡萄顺手就可以摘到的幸福日子,然而幻想终究是幻想,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
贫家女凭着自己跳舞的天赋,找到了一份酒吧舞女的工作,并将查理也介绍进来,做了一名服务生。老板看他很有喜剧天分,便让他独挑大梁,做起了独唱演员。查理的演出大获成功,他和贫家女相拥在一起,似乎生活又看到了希望,然而就在这时,贫家女却要被警察抓走了,眼看到手的幸福又在转瞬间飞走了。机灵的二人又一次从警察的眼皮底下逃了出来。二人逃到了荒郊野外。尽管如此,查理还是用乐观的心态安慰贫家女:只要努力,生活就会好起来的,贫家女听后受到鼓舞,二人拉着手,慢慢的向着路的尽头走去。
全片没有一句台词,而且是黑白片,单凭主人公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具有喜剧效果和强烈叙事功能的音乐作背景。纵观全片,具有喜剧效果的段落不胜枚举,然而这笑声中包含着同情、感动、震撼的眼泪。影片的基调是“以乐写悲”,每一个情景都是主人公的真情流露,丝毫不见做作之感。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细节,反映出卓别林对民生,对社会的深入体察和关注,他的讽刺效果是巨大的:既讽刺了令人生厌的世俗资本家,讽刺了昏庸无能的警察,讽刺了愚昧的人民,也将讽刺的矛头直指这个被工业时代异化的社会。
它的讽刺表面上很温和很喜剧化,然而在看过之后,却感到它直指人心的尖锐。另外,影片的音乐背景也是生花妙笔,它与剧中人物的动作,心情的起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这部音乐和动作担纲主角的电影中,音乐始终贯穿全片,且丝毫不亚于剧情的波折。几乎每一场景都有恰到好处的音乐与之伴随,令人称奇的是,这部影片的音乐是卓别林本人制作,让我们不禁深深折服于喜剧大师的深厚功力。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俱佳的影史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