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始于文革即将结束的1973年。片中的男主角陆焉识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劳改犯,他被抓走时女儿丹丹只有三岁。之后十几年,与家人音信全无。
影片开头的镜头是他的逃跑,穿着黑乎乎脏兮兮的棉衣棉帽从还在行驶的火车上跳了下来。接着镜头转换到一群青春正盛的女孩,她们在跳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其中一个叫丹丹的女孩被叫到了办公室,和妈妈一起被一个搞政治工作的人问话。第一句问话是:“陆焉识跑了你们知道吗?”,之后要求母女二人表态,让她们与被称为犯人的亲人划清界限,并且警告她们一旦有陆焉识的消息就应迅速上报。女儿毫不犹豫地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和他没有一点关系。而母亲冯婉瑜嗫嚅了半天始终无法说出这样残忍决裂的话。
父亲在她三岁的时候就被当做罪犯抓走了,她几乎从未得到过父亲的关爱和陪伴。但尽管如此,父亲的罪名却始终是压在她头上的阴影。一定是因为父亲,她在学校遭到了诸多不公正的对待或者歧视。但她很骄傲也很努力,她想证明自己,她说:要跳就跳主跳,否则还有什么意思?实际上,她也的确是舞蹈队里跳的最好的一个。可就在要选出主跳吴清华的关键时刻,她几乎从未谋面的爸爸却又出事了。搞政宣工作的干事的问话给她造成了很大压力。与自己坏分子的父亲划清界限是对自己的保护,如果界限不清,她也就成了从犯,她的日子又怎能好过?所以她立刻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让妈妈有些吃惊,但她觉得自己完全有理由这么做,并且她非常反对妈妈的不坚定立场。她毕竟是个孩子,因为父亲她受到了很多屈辱。虽然这些屈辱是没有道理的,但她无力反抗,所以她恨这个父亲的存在。而且就在陆焉识出现在家门的那个雨夜,她失去了主演吴清华的机会。因此当她意识到面前这个狼狈鬼祟的人是他父亲时,她没有丝毫惊喜,有的只是委屈和恼怒,她痛恨这个爸爸为什么又来打扰她们的生活?尽管最终在告密前她有犹豫,可当那个监视者说出可以帮她争取到主跳吴清华的角色时,她动摇了。但最终她还是被替换了,舞台的光彩不属于她,从此她不再跳舞成了一名纺织女工。
亲人间的揭发举报、师生间的反目成仇,人们的愤怒遍地、暴力遍地,人们齐刷刷地被各种主义集体化了,没有了个人,也不敢有个人,那样的时代想想都觉得可怕。
你没有如期归来 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北岛
那是一个正在被阉割的时代,很多东西都还在,并非最坏的年代;现在是一个被阉割后的年代,重要的东西都已不再归来,这才是最坏的年代!
因为还有梦想,那不是最坏的年代。
丹丹无疑代表了那个扭曲年代的一大类受害者,才华横溢却为出身所累,郁郁不得志、抱憾终身。本应是当仁不让的领舞吴清华,却因出身而只能演一名默默无闻的战士。演出结束后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浇灭了丹丹的梦想,同时燃起了她心中的仇恨。才华与束缚的激烈碰撞,梦想与现实的致命裂痕,她已经体会到了一种叫做绝望的情感。
当看到她在大雨中哭泣的那一幕,我内心最脆弱的部分被戳痛了:她曾为梦想付出无尽的艰辛努力,此刻在为梦碎而心碎大哭,我呢?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是实现了还是破碎了?我的内心有多久没有酣畅淋漓的感觉了?终于,这些困扰我许久的问题还是浮出了水面,无法再逃避。在日复一日的忙碌的生活中,你筋疲力尽、疲于应付,除了微薄的工资其他一无所得。年青人,如今的生活与你曾经向往的生活差距有多大?抑或是你从未在内心构建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从未有过要追求一生的理想?在这凡事讲求实际的年代,我们被地上的六便士牵着鼻子走,失去了仰望月亮的激情与追逐月亮的执着。所以,那不是最坏的年代。
很多人调侃《归来》是老年版《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冯老师为什么偏偏得的是失忆症,而不是癌症或者其他或许更煽情的梗?失忆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喻?陆焉识偷跑回来的那个雨夜,婉瑜在门内,那几声迟疑的敲门声,声声敲痛她的心。最终她也没有开门,任凭门内门外的人心碎了无痕。虽然她马上就后悔了,并收拾妥当准备第二天去火车站见陆焉识,但已经迟了。他们相隔数尺,却未能握一下对方的手,眼睁睁看着他被人当众带走,场面惨烈。想象着他回去后要遭受更严厉的虐待,她一定恨死自己了。自那以后,婉瑜心里明白陆焉识回来的可能性很渺茫。她一定以为自己将爱人腿上了不归路,她内心最不能原谅的就是自己。她无法面对自己对爱人造成的伤害,逃避也好、惭愧也罢,她潜意识里选择了遗忘。但从此她的门再也没锁过,这是她赎罪的方式。
对婉瑜的遗忘,你是否曾有过一丝丝不可思议的感觉,其实看看如今几代人对那个年代的讳莫如深,你就会觉得婉瑜一个人的遗忘又算的了什么呢?所以,那不是最坏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