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大多数东乡族人都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东乡族的民歌独具特色,可分为叙事歌、东乡号子、端斗拉、宴席曲等。
叙事歌,叙事长诗较古老,都是说唱体。大多用东乡语演唱,有时用于伴舞,主要是在婚礼中表演。
东乡号子,有用汉语唱的,也有用东乡语唱的"端斗拉"音乐,曲调属平板山歌,不紧不宽,无大起大落,以其中庸适度而区别于其他花儿。上下乐句略趋于方整,调式多为五声徵调式或商调式。润腔装饰多为倚音,少用颤音。声调高亢、悠长、嘹亮,跳跃幅度大,多采用真假音相结合的唱法。与回族,汉族"花儿"相比较,在旋律上更突出级进和同音反复。但总的来看,与当地的回族、汉族民歌较为接近。
宴席曲,一般通称家曲。由民间传统仪式曲发展而成,有散曲、说唱曲、叙事曲三种。
散曲,一般指恭贺、赞美之类的内容,曲调很多,大多一词一曲,固定不变;说唱曲,兼说兼唱,由起头、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叙事曲,一般吟唱爱情悲剧故事和生活故事,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可换调演唱。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最喜爱的一朵艺术奇葩,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编。它语言精练,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是四句一首,前两句为比兴,后两句为本意。每三句各是七个字或是九个字,二、四句多为八个字,樱桃好吃树难裁,白葡萄搭起(个)架来。心里育活口难开,"花儿"里带上个话来。东乡语中把"花儿"称为"端"。"端拉斗"就是"漫花儿"。近一二百年来,"端"在东乡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东乡"花儿"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音"哈"),不死就是这个唱法。"花儿"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因此,东乡族的"花儿"即兴歌手很多。
此外,东乡族人民还演唱小调和酒曲。小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演唱的小型民歌,酒曲是在猜拳行令时演唱的小调。东乡族的小调、酒曲和当地回族、汉族的小调、酒曲无大区别。
东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许多具有东乡族特色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经过多年的传承及改善变得更加的具有历史价值。下面的东乡族文化为您带来东乡族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主要有突厥人、塔吉克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
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其中蒙古人为主说,早在明末清初时期,东乡族人民积极参加了以米刺英、丁国栋为首的农民起义。由于民族形成的特殊环境,所以东乡族形成时,其社会结构即为社会制度。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语的词汇中,汉语借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东乡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如今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群众懂汉语。
擀毡
制毡是东乡族传统手艺,工具有弹弓、竹帘、柳条等;工序为洗毛、弹毛、整形、洗毡、整边;种类有沙毡、棉毡,其中用秋天的羊毛制成的棉毡最佳;规格,有四六毡(宽4尺,长6尺)、五七毡(宽5尺、长7尺)、单人毡、礼拜毡等;颜色分为白毡、花毡、红毡、青瓦毡,还可以制成毡帽、毡鞋、鞍鞯等。有的擀毡工匠还设计出各种典雅的图案,如“牡丹芍药”、“红杏闹春”、“松竹图”、“清水远山”等。东乡县南北二岭、龙泉、董岭一带的毡匠最有名。
东乡地方大都为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平,行走都要上山下坡。妇女在狭窄的地埂阡陌中行走时,往往头部也左右摆动,体态显得轻盈柔婉。又因宗教影响,东乡族妇女在气质上比较含蓄端庄,这些在舞蹈动律上即形成了富有弹性和梗劲的腿部屈伸动作特点,以及轻快的上身左右摆动的舞步和点头、摇头的特色。另外,根据本地传说,东乡族祖先是十二世纪从中亚细亚一带的撒尔塔迁徙来的,所以在东乡族民间舞蹈中明显地带有中亚一些民族舞蹈刚健、豪放、挺拔的特点。
宴席曲:流行在中国西北地区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的传统习俗性舞蹈。是迎亲时男方宴请女方送亲者的宴席间演唱的歌舞形式。曲调优美,节奏性强;歌词多叙述民间故事、传说和一些幽默逗趣的内容。舞蹈动作不配合歌词具体内容,只表达欢乐的情绪。宴席曲多为2-8人的男子对舞,相互换位后,有屈膝半蹲、双手伏膝的行礼姿态。其基本步法一般是脚尖或脚掌先落地、膝部屈伸,使身体如波浪起伏,与头部的摆动、颤动相协调。手势有单晃手、双晃手、掏手、望月等,舞姿洒脱昂扬,表现了高原民族豪放、开朗和诙谐的性格。
哈利舞:东乡族人流行在婚礼上唱"哈利",通过歌舞尽情表达人们对新人的祝福。新娘被迎到男家后,亲朋好友开始唱"哈利",众人相和,并按着节拍手臂、腿弯曲作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随呼声前进后退,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多为祝贺、赞颂之词。
哲兹白:东乡族穆夫提教派中流传着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叫"哲兹白",这种舞蹈多在宗教仪式中表演,舞者均为男子,动作以诵经的节奏为准。主要动作为:双手前后甩动两下,同时脚下动两步,然后双手在胸前交替拍胸,这时一腿稍弯曲,另一腿向前伸出。舞蹈特点诙谐、幽默、洒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