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之上,人来人往,很正常。德云社虽说有师徒关系,但是本质上还是一个企业。某职工认为自己的价值很高,要求加薪,老板认为该职工价值没那么高,拒绝加薪,于是一拍两散——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德云社怎能例外?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了,如果非要分出一个是非对错,那么也不该由当事人自己去说,而应该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就是市场的认可程度。如果走的那几位,离开之后,大红大紫,深受观众欢迎,这说明,郭德纲确实低估了他们的才能和市场影响力,不识人。如果走了之后,人气平平,甚至还不如德云社的后进之辈,这说明,他们的才能和市场影响力确实不足,他们在德云社期间的影响力,是靠老郭,而不是靠他们自己。标准在此,结论如何,大家自己去琢磨吧!
我听郭德纲相声几年了,大大小小的段子基本都熟悉,但是无论从他的节目中还是作品出,无不透露出家长式生硬的管理作风。这个德云社的家天下,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冲击下,自然不堪一击。我想,郭德纲确实让相声晚死了几年,但是相声这样讲求段子质量和言传身教的技艺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是有很大危机的。我想,最终会变的曲高和寡,演变成类似脱口秀似的即兴节目,类似“壹周立波秀”。很多钢丝有一个感觉,就是郭德纲新出的相声越来越少,好包袱也没有了,那种最初眼前一亮的东西荡然无存。我想这是必然的,因为在剧场相声时期,信息的传播距离是人的活动距离,一个段子可以听很久,交易成本也很高,而当今的流媒体彻底摧毁了这样的传统模式。以前是一天听五个段子,现在是一天听20个段子,那第二天听什么呢?钢丝都知道,出一个相声新段子是很难的,每一个包袱,每一个爆点都要恰到好处,台上的真功夫都是台下千百遍努力的结果,这种作坊式的生产必然意味着相声会重新走向剧场,并且演艺经纪一定会成为绝对的盈利点。而这种盈利模式的生成意味着演员一定就是一个工具和商品,是工具是商品就一定可以买卖。这一买一卖间,人员不就流动了。家长式的作坊管理,一定会出问题的。郭德纲就是例子!哎,作为铁杆相声爱好者,真的希望德云社走好。By the way,岳云鹏挺给力。
其实是心态的问题。站在郭德纲的角度和站在何、李、曹、徐等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德云社的发展可以用香港的律师行做个比方:假设郭是个大律师有个律师行,何、李、曹、徐等人相当与事务律师参与日常工作,事务律师不能上庭,需要考取大律师资格。考取资格后有两种选择:一、自立门户,建立自己的律师行。二、升级合伙人,参与经营。何、李、曹、徐等人认为自己有资格升级合伙人,郭德纲认为资格不够,分道扬镳是迟早的事。当时正好郭德纲出现状况,曝光侵占绿地、徒弟打记者。何、李反戈一击,逼宫郭德纲。其实何、李、曹、徐等人走的时候都在德云社拉过人,打算自立门户,有人走也有不走。但显然郭德纲是正确的,他们几个人确实不够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