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要说为什么,《罗马》反映出了主创者非常深厚的西方经典功底。从凯撒准备从高卢回到罗马开始,一直到屋大维赢得内战结束,波澜壮阔的历史却用极致的真实主义来表现,和其他大把的老装逼但是内容空洞的历史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马》是极为出色的“戏剧”,把dramatic effect发挥到淋漓尽致。除了历史中重要人物(凯撒,庞贝,西塞罗,加图,屋大维,马克安东尼,克里奥佩特拉,etc)的出场和《罗马》对这些人物非常耐人寻味的解读与塑造,剧中的虚构人物——罗马的平民、小人物,赋予了这部剧集以灵魂。安东尼手下13th Legion的Lucius Vorenus和Titus Pullo, 两位军人,是剧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他们在动乱中的罗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一个粗人和一个Stoic最终结成了一段最为真挚而可歌可泣的友谊。但是他们并不是英雄:罗马并没有英雄,有的只是在嬉笑怒骂中经历生死的“人”。(为了防止剧透,我就不具体说他们干了什么了,看了就知道。)其他的小人物,比如凯撒的希腊奴隶Posca,犹太商人Timon,都获得了有血有肉的刻画,是罗马这座肮脏而伟大的城市的群像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剧集里并不存在圣人——不如说,通过主创者的眼睛,一切高尚的假象都被过滤,人的欲望和情感都得以被还原,但是在“人”所制造的这样丑恶而残酷的世界里,并不是一切都是坏的——失败者依然可以获得“英雄般的”瞬间,而成功者也得经受镜头冷漠的嘲讽。《罗马》的真实主义绝不落于平淡,它许多精彩的瞬间绝不输给希腊悲剧的终幕。同时,它对历史的理解非常值得玩味——对个体的人本身的理解(没有神化,同情与嘲讽都被谨慎而精确地给予):他们的欲望、恐惧、爱恨、虚荣、生存的意志与挣扎,正是推进历史的最重要的力量。
人性:我认为所有称得上是艺术的作品最终都展现和体验人性,作品的好坏差异就体现在对人性刻画的深度和广度。探讨人性的作品必要包含两个因素,一是现实性,二是复杂性。全剧的主线是警察抓毒贩的故事,但《The wire》用五季的容量刻画了巴尔的摩的一个贫民社区,由警察、吸毒者、毒贩、码头工人、教育机构、媒体、政府等等无数人组成的动态而复杂的社会生态圈。每季侧重一个主题,从毒贩集团涉及到美国衰落的工会、垂危的教育体系、复杂的媒体生态和一如既往腐败的政府机构。它的现实性:剧中对警察和犯罪活动的描绘很大程度上源于编剧的亲身经历,剧中的编辑部呈现了真实的媒体生态,真实揭开了黑人社区的伤疤,演员的选用弃大牌而用性格演员和非专业演员。它的复杂性:剧中的警察不是无所不能,也不是正义司法的化身,他们有的玩忽职守有的夸夸其谈甚至身心残忍也会掣肘于官僚主义和政治操弄,剧中的毒贩也不是凶极恶,他们也有感情,也有善意,只是受困于现状。每个人都有他们过去的故事,决定他们的性格,受困于自己的位置,扮演他们的角色,安于现状或者抗争,经历事情,做出选择,你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你看着他们一路走来最终迎来自己注定的命运。剧终,留下我一个人,同情、感慨、反思。电视剧集的媒介优势:真正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戏剧因其虚构的冲突有时反而更能比平常的真实生活带给人更多的启示和震撼。因其如此,我们才会借由欣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挑选的片段、制造的冲突来更好的体会人性和生活的真实、复杂、深刻。电视剧集较文字有影像直观的优势,较电影又有篇幅的优势。它可以直接原生态的呈现人物和社区的面孔、声音、装置、环境,它可以铺陈和徐徐推进人物故事发展而不破坏其完整性。
《黑道家族》对美国电视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评论家将其视为 2000 年代(21 世纪头十年)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之作,为同样题材严肃的其他剧集获得主流认可奠定了基础。电视连续剧能有资格和电影、文学和戏剧一样称为艺术,该剧被视为此中功不可没的一员。《时代》杂志编辑詹姆斯·波尼沃奇克(James Poniewozik)在 2007 年写道:「这出黑帮大戏展示出了电视叙事在复杂性和代入感上可以达到的高度,引发了大量雄心勃勃的剧集在有限网络内外绽放。」同样在 2007 年,PopMatters的莫林·瑞恩(Maureen Ryan)将《黑道家族》形容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剧集」,并写道:「在电视网与日俱增的各种节目中,没有其他任何一部一小时长的电视剧,能在小屏幕叙事手法上,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影响。」PopMatters的另一个作者哈尔·博德克(Hal Boedeker)也在 2007 年的文章中称,该剧「极为彰显地显示出,有线电视频道有能力承载描写黑暗人物的复杂主题。」紧随《黑道家族》脚步,则有其后的《六英尺下》,《The Shield》《Rescue Me》和《Big Lo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