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好多人都没发现这是一组长镜头,因为场景过于平坦,运镜稍显简单,导致长镜头给人的冲击力不足。 不过这组镜头的完成度还是可以的,100分满分的话,可以给80分。 转场到警局化验室后,道具又让我感叹了一次。 上一次看这么下饭的剧还是《法医秦明》,不过和《法医》明显的塑料道具相比,《白夜追凶》大概用的是猪肉…… 《白夜追凶》里对于证据的分析可谓是滴水不漏,毕竟有专业的犯罪研究团队做支撑。 编剧【指纹】早年是律师,后来成为了罪案小说作者,2004年的时候成立了犯罪剖绘爱好者团体“指纹·犯罪研究工作室”,对大量案件进行了研究讨论。
整组镜头都围绕着发现尸块的现场运动,通过台词把几个主要人物一一交代,顺便交代了一下主角的兄弟身份。 吹毛求疵的说一句,在片头曲之前,交代第一个案件的线索时,单独把弟弟的被通缉情况展示了一下,这手段和长镜头比起来,明显不够高明,还不如从弟弟的新闻开始引入到长镜头的开场,会更有味道一些。 通过对长镜头调度的观察,大致判断出,应该是用小型航拍器拍的。整个场景布置的很大,案发现场、警戒范围、警务人员、围观群众,甚至外围的工地、公园、远方的小区,都囊括在内,但实际的拍摄运动范围并不算大,主要集中在两辆车的停放地点,也是尸块的发现地附近。
《无证之罪》的第一个镜头特别有质感,看到的一瞬间,我以为是在看美剧。 开场镜头应该是大摇臂接手持,在下面这个地方镜头有个明显的抖动。 进入胡同后,导演对于光影的把控非常有水准。 即便是黑色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但在光影的配合下,动态的画面没有让人感到一丝死角,反而通过点光源的反衬,让整个场景更加清晰可见。 真的要给《无证之罪》的摄影师和灯光师加个鸡腿,后面无数个场景都证明了,这部剧的画面近乎完美。
当然,除了互换身份这种近乎于开挂的设定,《白夜追凶》明快的节奏和恰到好处的解密是让观众看的过瘾的不二法宝。 打个比方,《白夜追凶》的破案节奏,很像网文中的“爽文”。 爽文的套路是,给你设置好优渥的背景、性感的美女、邪恶的反派,然后逼着主角进入绝路,这时候一个转折,灭反派、收小弟、练神功、开后宫、推妹子,好人一路顺畅,坏人罪有应得,观众无不拍手叫好。
编剧很明显也是考虑到这点了的,故事设置用了半年的时间去培养两个人的相似性,同时由于弟弟消失了半年,所以旁人难以察觉身份互换。但是通过故事的推进,开始怀疑他们的人越来越多,而哥哥和弟弟表现出来的不同,即便是对于观众来说,也越来越明显。如果编剧对这条线考虑的确实很细致,那么这部剧后面就注定不会烂尾。但一旦陷入旁人睁着眼说瞎话的地步,那再精彩的案件也挽回不了这种大bug了。
这种专业团体的支撑,正是大多数国产剧忽略掉的关键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国产剧的里的律师不像律师,医生不像医生,广告从业者不像广告从业者的原因,因为缺乏专业性。《白夜追凶》看到第六集左右的时候,我才看的《无证之罪》。 《无证之罪》的开场同样惊艳了我,但它与《白夜》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