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导演的主基调很明显,凶手是那个时代。然后注意看片头,男孩学着警官做着各种动作,这是导演的又一种猜测,可能凶手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模仿着之前的杀人模式,把一个个单独的案件变成了一系列连环凶杀案。如果你仔细归纳每一起案子,你会发现每一次案件在作案手法上都略有不同。这些不同暗示了凶手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因此再来看首尔来的警察,就很可疑了。为什么他要从首尔跑到小镇上来?要知道当时只有一起案子而已,连本地警察都很不在意,一个外地警察,这么热心做什么?而且他是自愿来的,组织上并没同意。就在傻子被冤枉之后,线索中断,他无奈要回首尔了,可偏偏这时候他确发现了第二起案子。注意,是他一个人跑草地里随便那么一转就发现了第二个尸体。而正是这个尸体把原本独立案件串成了一个系列。电影中对死者身份介绍都很少,唯独第二个女尸有这么一段话,这个女的原本是要去做明星的,而且是去首尔,然后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一个要去首尔做明星的女人,被一个从首尔特地赶来的男人发现死在野地里,何等巧合? 当然很多人被这个警察的正义感感染了,可能从来都没怀疑过他,但仔细想想说不定他也是众多凶手之一!而之后的积极查案,又何尝不是另一层面的栽赃呢!
片头的小男孩模仿朴探员是一种暗示:凶手不是一个人,后面的凶手就是在模仿,所以送到美国检验的DNA结果显示不是一个人。第一具女尸的凶手杀人手法是首创(两个穿红衣服的都是他干的),由于记者报道了作案手法,其他人开始模仿。学校厕所那个活下来的女人(凶手的手很柔软)、女学生(他一溜掉命案就发生了),这2个是帅哥干的!锅炉工也是其中一个凶手。
感觉这部电影重点不是讲凶手是谁,也不是让观众推断谁最有嫌疑,或许影片中就没有真正出现凶手的影子,即使出现,可能因为一些剧情陷阱让观众错过了,因为他实在太普通,反而巧妙躲过了侦查,结局小女孩对凶徒的形容让主角怅然若失,也是留给观众的思辨,正是越不像凶手的越有作案可能,凶手有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凶手是那个锅炉工,这是根据推理的答案。但是这是个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剧中编剧想表达的应该是因为当时韩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下,人性的那种冷漠和人人自危,各扫门前雪的心理,也可以说那种人性是凶手,剧中最后一句“凶手是个很普通的人”。
当然是小吃店的老板,最后杀那个女高中生时,那个歹徒是直接将抓着女孩手脚将他他抬着走的,说明凶手非常强壮。因为女孩再轻,也得有80斤以上。以帅哥那种文弱书生,肯定没有这种力量。相反小吃店老板则很强壮。
电影开始时候一个小男孩喜欢模仿,有一种病态的模仿症(敲黑板划重点)。其实一开始影片就隐喻了凶手不是一个人。后面的凶手都是在模仿杀人手法。要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导演要安排这么一个跟剧情毫无相关的桥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