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在与骨传导耳机貌似没法构建一个3D的声音场景,当然我们可以说普通耳机其实也不需要3D啊,可实际上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录音手段还比较落后而已。关于音质的问题,这里面有个绕不过去的东西,就是颅骨的振动频率,首先:颅骨本身自己会有个共振频率,这个貌似很难绕过去;其次,结构传递而言,高频的结构振动颅骨会没有反应,所以从听觉的频率范围而言,会打折扣。当然,我本人没接触过骨传导耳机,所以以上意见只能从原理上去揣测。
基本要求
幅度尽可能一致,相位差一个π,要准确
波形变换速度尽可能快
从听觉事件触发的机理而言,最终的输入我相信还是要通过耳蜗内部的听觉神经末梢,而很难直接从神经传导上介入,所以我个人觉得颅骨只是一个结构传递路径,这跟我们平常的机械声学没什么区别;听觉传统的传递路径是通过耳膜的振动带动的,我们对于一个声音的喜怒哀乐,对噪声的厌恶和为音乐所感动都来自于内耳。在这个传递路径中,人体对于声场的改变,耳廓的收集作用,耳道作为一个滤波器对不同频率声波的增益,左右耳信号抵达时间的不同,以及不同方向声音导致的不同失真效应,都被我们感知并且被大脑解析着,这也是声音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所以声音本身并不只是一段波形或者旋律,我们对声音的感受离不开耳朵本身的特性(如果我们追求声音的Fidelity的话),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自己说话所听到的声音,与通过扬声器放出来的自己的声音完全不一样。一切都在于传递路径的不同,导致了声音的变化。骨传导耳机从机理上,如果只是传递声音的基本信息,是OK的,而且前面所提到的各种传递路径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equalization函数来实现,这个在我的工作中都一直在发生着,而且效果可以。
单纯对问题的回答:可以。
通过一定的算法可以用数字信号处理,输入噪音,输出音乐。
但是估计无法达成题主的目标---减少自然界的噪声。
我可以把噪声录下来,变成音乐再播放出来,但是不代表我能够吸收嘈杂环境中的噪声。。。
如果目标是改变声源发出的声波的波形,让本来发噪声的变成发音乐,目前的技术做不到。。
不过有一种回避的办法就是利用降噪耳机之类来减少噪音,尽管我不能改变音源发出的声音,但是我可以改变进入耳朵的声音~
倒也不需要这么麻烦……其实只要把噪声处理掉就行了……
声波转换这算法我刚想了想还真没什么思路,而且音乐也是有个人喜好的吧?不喜欢的音乐还是噪声 = =
如果单纯要求什么把噪音变成相应音符倒是相当简单,比如可以量化噪音的幅度或者是量化其幅度或者相位变化速度,然后线性量化成12个电平,按十二平均律输出即可,但至于好不好听不保值
但是这种属于类似调制,直接让噪声变换成音乐或者说让噪音的能量变成乐音的能量这目前的我所知的技术和算法还做不到。
比较可行的是降噪
现在汽车发动机降噪已经有相当成熟的DSP主动降噪技术了(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就是两个声波,到达人耳处幅度相同,相位相反,包络一致即可
2012年九月时候日本鹿岛反相声波降低隧道施工现场爆破噪声的示意图:其实这完全可以用在声波上 -- 主要是成本基本上有大概5-6个dB的衰减水平所谓ANC就是利用波叠加原理,针对信号源(主波),产生一个与其幅度相同、相位相反的参考源(次波),两声波相互叠加,达到消声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