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可以大致命名为「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mode,纪录片学者Bill Nichols的分类法),中外皆有,不能说这是中国独有的。也不能说优秀的纪录片就不用解说、爱用解说的就笨拙。但这的确是有历史渊源的,纪录片史我不算很熟,随便扯几句。这种画面配解说的纪录片模式,起源于三十年代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有声电影技术的发明分不开),他比较强调纪录片对公众的教育作用,用解说直接陈述总是最方便的。这种模式容易演变为采用全知的视角,用类似上帝的声音灌输创作者想让观众知道的东西。所以在三、四十年代,这种纪录片模式很快受到政府的青睐,特别是在英、美,都拍摄了不少介绍政府政策的影片,例如宣传罗斯福新政啊,鼓舞军民一心抵抗纳粹啊,效果很好。49年后中国的纪录片制作受这种模式影响非常大,它利于政府宣讲,是好用的武器。进入电视时代后,一种比较独特的类型,叫「电视专题片」的也是基于这种模式成型,至今不衰。相反在欧美,六十年代「直接电影」、「真实电影」等流派兴起,格里尔逊模式多少有点落伍了。总而言之,解说词的多寡不是衡量纪录片好坏的铁律,也不要把这种模式和政治挂钩。中国也有许多不依赖解说词的纪录片,比如当代独立纪录片的形态就是非常多样化的。国外纪录片至今也有大量利用解说词的,还得看影片的种类和目的,不能一概而论。
国内的电视台纪录片制作流程是先有主题和计划,再拍摄,再有文稿,最后编镜头。国外的商业纪录片则是先有主题和计划,再有拍摄,再剪辑,最后配文稿。这两个在流程上是有区别的,国内的制作模式是文稿先行。文稿先行的结果是画面只是拿来配解说的,但是画面要是没拍到足够符合具体某一段文稿的镜头时,这个画面只能随便找点凑合的来补了,结果就造成声画两张皮,文稿是完整的故事,画面都是些碎裂的片段,从画面上来说无法组成一个个子故事,这样的话,观众的亲临感和代入感都会被削弱得很严重!这是不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国外的制作流程是先用镜头组成一个个故事,再用解说在故事的缝隙间解释一些镜头没法说明的背景知识,这更像电视剧,更能给人以亲临感和代入感。已经说了它的历史成因了,我来说说它为什么现在还在沿用。在中国大陆各大学里文稿先行已经是所有老师抨击的靶子了,搞得我读书那会一直以为外面的电视都不再文稿先行了(读书那会看电影看片段分析就是不看电视……),但是实际工作以后,发现业界仍然很傻逼地在用着老套的模式。
一、要知道,拍摄现场是没有录音的。录音机(留声机)是十九世纪末,收音机广播是1920年代,而兴登堡号事件,是1937年。很多人以为,我们现在听到的影片音轨,包括爆炸,包括记者激动旁白,都是现场录制。大错矣。现存所有的兴登保号新闻片(newsreel),都是拍毕冲洗完,最後进录音室,请配音员加配的效果。尤其是百代版,為了效果,故意作出現場「收音機现场转播效果」,其实扯淡,根本是事后的表演。
二、兩個版本,正好是完全兩個思路:环球版,加进来了一堆现场的效果(还有人群的尖叫声),旁白清晰而冷静。而百代版,现场音效混杂,记者声音好像从收音机中传出,甚至说到哭了,用哭腔来震撼世人。我还看过一个版本,优酷上没找见,旁白单纯一句:「各位观众,你们现在亲眼目睹的,是一场历史性灾难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