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第一次跟戏,潘长江的《男媒婆》,进组前刚参加完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复试,本科老师找来我干活,得知录取以后怀着满腔热血去了组里,前期只有制片,外联制片,我美术老大,两个置景,两个道具还有我7个人,只有我一个女生。现代戏,而且是电视剧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因为我第一次做,还是有点吃力,我们的美术指导前期不怎么出现,基本就是我老大把图做好了给他看看,过个目,我老大虽然是主美术,但是也事无巨细什么都做,几个主要场景都是他来出图,交给置景,置景再带着施工队做,中国的工人师傅们很厉害,你给他效果图,大概尺寸,不用再多细说,他就能给你做出很帮的东西来,而且我们那个置景师傅跟组已经20年了,活干的很利索,现代戏也不用加什么班,每天很轻松。置景师傅说,美术组里最辛苦的就是我了,虽然那些大的装景的活不用我来扛,但是所有墙上的装饰画、演员照片、展板、名片所有看得到的平面设计都由我来负责,由于没有经验,经常把尺寸弄错,要不就是被道具追在屁股后面要东西,最辛苦的是刚开机的那段时间,好几个场景的东西需要一下子出来,许多景是现成的,但是墙上没有内容啊,于是那几天都快和剧组的大喷绘机住一块儿了,早上七点去了,晚上一点离开,十一点收工算早的,不过到后来所有场景基本都定下来了,越到后面越轻松,一共拍了三个月,我前一个半月在疯狂熬夜,后一个半月在拼命补觉。好在我不用去现场,一般出了错有现场两个道具扛了,也不用和演员或者其他部门打交道,每天只和自己部门的人混,我又最小,大家都特别照顾我,所以那段日子虽然辛苦,却很充实很快乐。
基本上就是美术老大跟导演开会再回来组里开小会,前期买道具什么的都是老大交待下去刷街买,不确定的先拍照片给老大看,老大不确定就再给导演看。拍摄的时候就是基本分为两拨人,一拨跟着现场,做现场美术,同时另外一拨去布置下一场要拍的景;场工的活最多的就是一些不涉及审美的体力活,道具基本上都是组里自己做。剩下的活都是组里面自行解决,如果要搭很大的景,那就是老大或者副美术在旁边监工;并不是所有的场景都要画图的,尤其在小组里,首先画气氛图应该是要专门一个人在做,很多组都是只画几场关键场的图,并不需要专门一个人,因为人手不够,画一幅图的时间跟去现场布一遍差不了多少,并且图上的效果很难达到,所以去现场直接布是性价比最高的办法,效率也最高。
电影《长城》皇宫内景立面装饰图,需要搭建的场景对于美术来说案头工作量比较大,但是有很多的戏还有很多的实景拍摄部分,比如电影《乘风破浪》,我们需要一个90年代气息的南方小镇,而且还不是常规我们想象的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而是一个具有80、90年代典型的生活气息的小镇,当时影片的拍摄地定在上海周边,90年代说起来似乎不远,但是算起来距离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尽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90年代末,但是我们美术设计风格的定位则是90年代初期的感觉,因为这个时期中国的小镇风貌更加的纯粹,甚至在小镇当中夹杂着80、70年代的元素,这样的场景呈现才显得层次比较丰富,杂而不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