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还是文化积累。绝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也不是最近看两本书的事情。
不要说外国人,就是和自己母语一样的国人,你要和人家有共鸣,必须和对方有相同的文化积累。
汉语都如此,遑论英语?
拍戏经常遇到香港影人与英美影人,之所以还能聊,很多时候还有共鸣之感,完全来自于我对香港影史与英语架构的电影史的熟悉。人家讲邵氏,你能知道方小姐;人家讲嘉禾,你要知道九龙塘釜山道;人家说《IP Man》,你要知道不是IT人而是叶问;人家讲……某个电影……某个拉美女人,你能不等他说完就说出Salma Hayek演的Frida……
这没有很长时间的积累不行。
读书是挺好的。
但如果只是为了聊天,那就转话题好了。
聊天就是聊天,只需要语言通,不需要知识积累。
别去刻意读那些书或者其他什么的,没必要。
你拉住一个上海人,“我们聊聊张爱玲、张乐平或者姚慕双吧!”
你拉住一个北京人,“我们聊聊老舍先生、梅兰芳或者马连良吧!“
你拉住一个四川人,“我们聊聊诸葛亮、苏轼和都江堰吧!”
你拉住一个台湾人,“我们来聊聊郑成功、日月潭吧蒋经国吧!”
你拉住一个东北人,“我们来聊聊努尔哈赤、杨靖宇和耶律休哥吧!”
很大概率,你会得到以下回答:
“册那侬有毛病啊?“
“你安定医院出来的吧你?“
“你爪子?”
“靠北你好多话!”
“你找削啊?!”
外国人,也是如此。某些东西,是他们自小教育的一部分,并不会真的深谈——大多数外国人哪怕提到马克-吐温,也是一句带过,不太会有人拉着你,“我喜欢《哈克贝里-费恩》的哪段哪段”,较真的。
找一个普通英国人,开始聊莎士比亚、狄更斯、丘吉尔、罗素,他们也会觉得你很奇怪。
找一个普通美国人,别说聊马克-吐温,你一聊福克纳他们都觉得你是nerd。
我第一次跟法国朋友去巴黎圣母院时,滔滔不绝地倾诉自己对雨果的热爱,法国朋友一脸尴尬——法国人也是闻雨果之名的多,实际读的少。
游戏里,和同盟的个一个日本人一起打一个法国大工会,各种配合互相扶持后交换意见后来终于打赢了,真有一种同仇敌忾的兄弟义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