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们为什么要完成你的梦想?
跟所有人一样,这部电影刚开始的部分,我对将自己的梦想转移到女儿身上的父亲万般不理解,甚至有些许的反感。
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曾是印度的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从此他就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
但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连续得了四个女儿。原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
他不愿女儿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于是跟妻子说:给我一年的时间,如果不可以,我就放弃。
妻子答应了,从此以后,他严格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减掉长发,开始进行魔鬼式的摔跤练习。
训练过程很辛苦,女儿几度反抗无果,甚至对父亲怀恨在心。
直到出去玩被发现,父亲大发雷霆之后,她们的一个同学说的一席话彻底改变了女儿对父亲的看法。她说,
“我羡慕你们,你们的爸爸这么对你们,是因为爱你们啊。
他不想你们跟所有的印度女孩子一样,一出生就家务缠身,14岁就嫁人生子,一辈子相夫教子。只有成为摔跤手,你们的命运才能握在自己手里。你们的父亲为了你们能有自己的生活,不惜和全世界对抗,忍受着嘲笑。”
女儿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开始进行更严格的训练。父亲为什么要逼我们完成他的梦想,无非是想让我们变得跟别人不一样。
印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女孩子成为摔跤手的记录。在他们眼里,女孩子是没有地位的存在,只能在家洗衣做饭看孩子。
所以全部人都在冷嘲热讽,等着看他们笑话。甚至当父亲辛格带着两个女儿参赛时,几近遭尽所有白眼和侮辱。后来为了比赛的吸引力,破格参赛。
四周的观众全都排队等着看笑话,等着这个不自量力的女孩子被打趴下,被担架抬出去。裁判也一样充满了怀疑,但父亲说:
“人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我女儿已经战胜了不是吗?”
吉塔选择了一个最厉害的对手,由于第一次参赛没有经验,最后还是输了。但是却得到了50块的卢比,因为她输了比赛,但是却赢得了尊重,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这次比赛以后,吉塔对父亲说,想继续参赛。父亲曾跟母亲约定一年期限,一年以后,女儿可以选择自己的路。而女儿的路,就是成为出色的摔跤手,为印度赢取世界级金牌。
往后的日子,训练更刻苦,比赛更残酷。但面对质疑和嘲笑,芭比塔和妹妹吉塔从未放弃过。最终,吉塔赢取了全国的冠军。
爸爸为了训练两个女儿,让女儿们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跑步、锻炼、节食,甚至挑战生命极限;电影之外,这些演员们为了演好角色,也与专业摔跤手同吃同住同练习,甚至把自己锻炼成专业选手。
热血运动的故事很多,而能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征服所有观众却非常不易。阿米尔·汗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并赢得了满堂喝彩。反观我们国内,不断有演员出现在拍摄现场用替身或“抠像”方式参演影视剧的现象……可以说,在敬业精神上,一些国产影片和《摔跤吧!爸爸》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摔跤吧!爸爸》取材于真实题材,原型故事的大女儿与电影中一样,是印度第一位赢得英联邦运动会的摔跤选手,也是第一位取得奥运会参赛资格的女摔跤手。受她的影响,印度成千上万个女孩开始从事摔跤这项运动。
影片中有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两个女儿锻炼一段时间后不愿再服从爸爸,偷偷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在她们向朋友抱怨时,14岁的新娘却羡慕地说:“我希望有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你们不用在14岁时就嫁给你们不认识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饭。”这一刻,两个女儿开始觉醒了,她们不再是被迫状态,而是有了自己的梦想,想去学摔跤,想赢得比赛,想去夺得冠军。爸爸的角色也由“压迫者”转变为“引导者”。
整部影片中,爸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女儿,爸爸与印度传统对抗的情节不胜枚举。可以说,如果爸爸不是那么坚持,成为世界冠军的女儿随时有可能被世俗的眼光所打垮。
在印度,男女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与传统印度电影中漂亮聪慧、能歌善舞、被男性追求的传统形象不同,《摔跤吧!爸爸》中的吉塔和巴比塔赋予了印度女性更多人生的可能性。也因此在印度掀起了社会轰动效应。这部电影自去年12月23日在印度上映以来,已获得34.5亿卢比的国内票房,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如果能通过一部影片改变更多女孩的人生,给予《摔跤吧!爸爸》再多的赞誉,也不为过。
其实,印度电影“通吃”中国甚至全球观众,《摔跤吧!爸爸》并非个案。《印度往事》荣获200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是当年亚洲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2009年,英国导演拍摄的印度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第81届奥斯卡8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2015年,《我的个神啊》在全球市场刷新宝莱坞电影的历史票房纪录,是首部海外票房到1亿美元的印度电影……
不得不说,印度电影和“国宝级”电影人阿米尔·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以超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叙事力给观众营造视觉奇观和感官娱乐的同时,又将对传统文化信仰、对生命价值、对灵魂追求的思考传递给观众,反种族歧视的《我的名字叫可汗》、反思教育体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反抗殖民统治的《芭萨提的颜色》等,莫不如此。
将电影锻造成一把“利剑”,一面直插社会问题的命门,一面用真挚的情感插入观众心房,用一部部饱含批判精神的佳作观照国家、民族与社会——这就是《摔跤吧!爸爸》和印度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