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就是这么个事儿:①死忠粉的捧场:不管好片烂片全盘照收,有ta就看。②路人粉的信任:“这个主演眼熟,之前对ta挺有好感的,就看看吧,应该不会花冤枉钱。”
当片种对观众有一定的年龄要求或心理要求时,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就会受到折扣,但至少也还能保证相当一部分的票房,毕竟有ta。那么,张作为一个口碑良好的巨星,首先从道理上讲就没有理由会票房号召力低下。
虽然从票房总成绩看,张国荣的票房号召力是比不上二周一成,但也是挺高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过,论票房号召力,也要看是什么类型的片子。动作片、喜剧片,自然是二周一成牛逼,但让二周一成去演文艺片,却未必有张国荣那样的票房号召力。
天涯论坛有网友发过这样的感慨:
票房为啥虚呢,就是票房,很多时候不与影片的质量成正比,象张先生公认演得好的经典片子,远比不过他演的贺岁剧。很多人愿意进电影院,是注重一次性消费,在排除宣传、炒作等因素之外,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的,应该是通俗易懂的故事、刺激或搞笑的场面、大导演、大卡士(所谓之明星魅力),反倒是演技这个东东占了末席。我见过很多人,大多数是男人,特别喜欢看打打杀杀或搞笑的港片,甚至发展到只要是功夫片、枪战片、搞笑片,一律照看不误,即使那片子如何弱智、根本无情节可言,开一些屎尿屁的低级玩笑,他们照旧看得很开心。我想这也是很多文艺片票房不高的原因,你说一部文艺片,又没啥刺激或搞笑的场面,故事还得想几回才明白,实在不适合很多寻求快餐娱乐方式的人。
个人认为非常有道理。
1984年,张以《MONICA》蹿红后迅速揽获一批少女粉,根据一些少女粉回忆,当初四刷五刷他的一部电影是常有的事,就为了看脸。(虽然当时的张演技过关,但并不出彩,放到现在估计也会被喷流量明星)
张国荣在《求爱反斗星》中实为24K如假包换的友情客串,硬是被宣传成领衔主演。
为了宣传新片,电影公司放了一场特别早场,招待电台的观众及新闻界,率先欣赏《求爱反斗星》。早场后的,张国荣亦有到场。张国荣到达之后老远便看到自己以客串演出的身份在《求》片中的大型海报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反而陈百祥和张艾嘉特写篇幅还不及他的一半,他立即忍不住,指着海报说:“咁(这么)夸张呀!”记者在旁接话说:“这叫做妹仔(女仆)大过主人婆(女主人)吧!”,为了吸引观众,张国荣的特写自然有咁(多)大放到咁(多)大。
拍《英雄本色》时,吴宇森经济拮据,而男主角狄龙被邵氏炒了鱿鱼,另一位男主角周润发则背着“票房毒药”的称号;是张国荣的加盟搞定了要有当红大明星做“票房保证”才肯掏钱的投资方。
在韩国,万千女性涌入影院看《英雄本色》只为一睹他的容颜,连男性也觉得他魅力非凡,在香港不讨喜的杰仔在韩国变得几乎人见人爱。由他演唱的主题曲传唱大街小巷。
《胭脂扣》,当时很多女性被十二少倾倒,争相传告着去看帅哥。——不要太小看花痴的数量哦。
直到九十年代,最卖座的影片始终都是动作片、喜剧片,所以榜单前十名或前二十名的影片卡司里,虽然有他,却不是“轰炸式”的有他。常见的是二周一成、李连杰、刘德华、郑伊健等人。但是,只要他演的是喜剧,榜单上能比他高的也只有二周一成,鲜有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