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是对事物的感知,认知和理解。这是一种绝对的主观存在,因人而异。但是也是以客观的现实事物为依据的,殊途同归,即使有不一样的理解,但一定有共通之处。但大前提一定是“听懂”,为什么加引号呢,因为这个懂不是100%的听懂,只要你能感受、理解到作者或者曲子所表达的情绪就可以(十个听众,九点九个不是制作人,会用电脑的没几个会编程)。
比如从音乐的——标题(曲名)入手,通过结构,意象等等元素来体会作者要营造的意境,最后得到中心思想。结构:曲子的段落,组成部分。意象:比如例一的一个音色效果来表达“蝉鸣”。亦或是某位伟大的制作人直播用放屁声来做鼓点音色。节奏,旋律,效果,乃至小技巧等等均可。意境:通过一系列意象的结合,营造出作者想要呈现的一个画面,或者一个场景。中心思想:作者或者音乐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就是说,作者千辛万苦做的这一个破曲子,在别人听起来是噪音的玩意儿到底想要说啥。同样是一个欣赏的命题,所以我想以个人浅薄经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粗略描述下。不管怎么去听,曲目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或者提示。
认认真真听你喜欢的某一种音乐,多学习和思考。熟练地掌握常用的结构,技巧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许多同类型音乐的“套路”。进一步明确的了解某种风格常用的情绪特征,比如OrchestralUpliftingTrance,有的表达了寄托,愿望的情绪和主题。有的在说史诗故事,神话传说来表达崇拜和敬意。有的在描述自然景观,来托物言志。也有像Lanx,杨振龙那样宣扬中国符号等等。
先看曲名:如果破坏。如果是有一定听音基础的,或者音乐逻辑的朋友就能联想到:何谓破坏?从完美到不完美,诞生到毁灭等等。当然英语不好的朋友那就多下下功夫,或者干脆不懂也行,通过去听曲来“猜”曲名,也是一种欣赏乐趣。试听之后。整曲大致是一个Ambient,整体内容是三个部分:开始铺垫,过度转折,中心结束第一部分:平稳舒缓的节奏和旋律(一个个意象,通过制作手段),营造了一个祥和的环境氛围(整体听感呈现出来的意境)。这里有个小点需要注意下。在3.32秒的位置又将第二部分分成俩个小段落。(其实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分为若干,只是为了简化理解,略过)。2.38——3.32:整体就是一些氛围效果,营造的是一个宁静,寂静的氛围。
电子音乐中能感受到一个安宁祥和的氛围,继续铺垫让人持续沉迷这个环境,最后突如其来的破坏掉。尤其是前面讲的那个“回归性”让人有一种周而复始的感觉,认为这样安静的环境会一直持续,让人感觉麻痹,放松警惕,神来之笔,构思的非常完美!安静往往意味着不宁静,嘈杂才能诠释真正的安宁。内心平静,是听不见周遭嘈杂的环境。比如上学,工作,有些人就是能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被周遭环境干扰。这就是源于内心真正的:平静。第一次听的时候,脑洞奇大无比:场景是这样的:平静的晴天,人们像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开始自己新一天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