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前度》,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电影里左右每个人爱情取舍是什么?
一开始我以为是性格,就是所谓简单的性格不合导致分手吧。我觉得导演估计也是想说明这个,才找来恬妞(女主的妈)出来说道理吧,然而现实来说,左右他们的关键其实是性吧。
女主一开始吵架是因为男友和前女友发生了性关系,这代表了男友不爱她,不专一;然后偶遇男主角后,他们之间缠绵悱恻,中间发生了好多事情,然后对双方很熟悉,嗯,结果差点上床了;最后,女二为了挽留男主,和男主又做爱了,她认为做爱能捆住一个男人的心。嗯,对了,女主和男主分手也是因为男主差点和别人做爱了(反正就是出轨了)。
虽然作品一直铺垫男女主角双方的感情,然而作为电影,其实为了把矛盾深化,一般会找一个对大家都通用的标准吧。
如果以性格为标准,那男主和女二就不应该散,毕竟女二性格没有丝毫缺陷啊,而女主和男配角也变得是无端端散了,他们性格上没有不合的地方啊。
如果以感情为标准,那就无稽了。女主和男配角根本没有表达出感情一开始有多么的好,无端端就散了,这就说明不了主旨啊;同理,男主和女二也是如此。没有对比,电影主旨根本说不通。
嗯,唯一联系点就是性爱了。女主和男配角分手,因为男的和前度做爱了;女主和男主分手,因为男主想和别人做爱(反正爱了其他人,就会想这个问题吧);男主想表达自己爱着女主,所以想和她做爱;女二想挽留男主,所以和男主做爱了。充斥着导演脑海里的价值观就是,爱,就是和自己爱着的人做爱,如果想和别人做爱,那不是爱。
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未开始一段情感的旅程。从影片本身的感受来说,剧情简单,而且叙述略显拖沓。
第二次看,心境不同了。一些细节的表现让影片变得有意思,好听的背景音乐,也很好的衬托了故事情节及人物。片头前男友与前女友在机场偶遇,随后前女友因无处可去而住进了前男友的家中,尴尬、暧昧随之而来。
人都是会恋旧的,前男友虽住进了大房子,但客厅保留着和前女友一起买的沙发,书房按照和前女友在一起的时候布置着,厨房里也仍摆着因前女友喜欢摔东西而使用的塑料杯。
其实在经历之后才发现“前度”的好,但是错过就是错过了,就算两个人旧情复燃,也不会再回到过去,味道已经变了。就像片中杯子掉在地上,虽没有碎,但已有裂缝。所以说到“分手后能不能继续做朋友”这个问题,既然已经决定分离,就不要藕断丝连。
人的感情很奇妙,最后走到一起的那个人,也许并不是最爱,但最有默契,最能互相陪伴,最终能成为挚爱。如若不然,宁愿独自一人。这个世界没有谁离开了谁就活不下去,也没有谁会陪你走过完整的一生,而那些在生命中出现过的人,陪你成长的人,应对他们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那样子,“和别人做爱”那个“别人”就可以不是前度啊,换着是其他人也可以啊。
我们做个假设,男主不变的情况下,女主换成个类似诗雅的女人,她吸引了男主,男主和她发生了关系,然后女二不介意,但是男主还是抛弃了女二,嗯,这样男主、女二性格并没有变化,女主的角色存在意义却消失掉了,这样的故事是无法真正说明问题的。
因此,这故事叫做“前度”其实说明导演想强调“前任”和“现任”之间的差距——感情的深浅,其实就是习惯与熟悉感。然而叙述过程中却没有把握住与“现任”的各方面对比,导致主旨根本表现不明显。
如果我改变一下:
女主,脾气暴躁,做事随意,但深爱着男主;
男主,性格优柔寡断,表面上爱一个人,内心管不住“习惯”的依赖,摆脱不了道德束缚,却离不开对前任的熟悉感;
女二(必须加重戏码),对男主迁就,在男主被女主气坏的时候接近他,包容他,给予他母爱一般的保护,让男主忍不住出轨;
男配角,爱着女主,却管不住“性”,各方面迁就着女主,不论女主再三拒绝他,他也死缠烂打。
我觉得这样子作为对比的话,可以更加说明前任与现任的差别,对得起《前度》这个电影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