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总存在一些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异类,总在对抗很多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东西,比如许知远也一直是个拧巴的人,觉得创办一个网络商城没什么了不起,周旋在资本和政府之间没什么值得称赞,青年领袖颁奖典礼上更是不给面子地进行砸场。这些与其说是偏激不化,或者矫揉造作,不如说是在寻找一根让自己站立起来好好活下去的拐杖。并不想说这种赤子之心的品性有多难得,我也从不觉得,人活着谁比谁更清醒,都不过是混然于世罢了,都不过是在选择自己需要和适合的生活方式罢了。朴树这种性情更像是一种先天禀赋,好比《士兵突击》里吴哲评价许三多,许三多很优秀,但不是谁都有毫无条件地相信别人的天赋(其实也可以说是缺陷)。没有这种天赋却贸然效仿后果堪忧。对朴树来说,糟糕的圈子文化让他痛苦,但换个角度来说,这种糟糕也是让他快意的地方,以一己之力单挑整个行业,本身就很过瘾,让人很有存在感。朴树也会迷恋与世界为敌的痛苦,沉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很多哲学家也都觉得,痛苦比快乐更加深刻。这个世界让他们最痛苦的地方,也恰恰是让他们最畅快淋漓的地方。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很矛盾,但本质上他们偏偏喜欢这种矛盾,给多少钱都不换。朴树沉寂这么多年,日子过得一团糟。他现在找到了自己要对抗的东西,拄着这根拐杖站了起来,难得也好,矫情也罢,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一个人来说,可以重拾偏执一方向世界挑战的勇气何尝不是一件幸事。祝福他吧,虽然现在出的几首新歌确实一般,但不必冷嘲热讽,希望他能出很多好的作品,哪怕出不了也不要忘记,他依然是那个给我们带来过很多天籁之音的朴树,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少年。
在现实与想象间,朴树活的非常拧巴,这种拧巴影响到他的文字,以至于很容易让人感到前言不搭后语。他有股子文人的傲气,或者说酸气,也很容易困陷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情怀大网中,与实际完全脱节,也不愿接触现实。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有他的偏激,有他的矜持,有他的高傲,甚至还有固执和狭隘。但无论如何,他总归是大胆表达了自己的一家之言,错误也罢,正确也罢,甚至真的如很多人想象一样,哪怕只是孤芳自赏而已。但旁人终究没必要伙同所有不喜他这番作为的人,群起攻之,再加以讽刺。他只是选择了自己选择的路,结果也只有他自己去承受。你若支持他,默默支持便好。你若不屑他,心知肚明也好。但若是站队抱团一同对此讥讽斥责,岂不是落了下乘。在这个充满了偏见和站队的时代里,我们总得容纳不同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在我们眼里如何愚蠢,哪怕在这个想法眼里,我们又是何等愚蠢。
朴树爱音乐,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大众欣赏到,但不希望以一种过度包装或者虚伪包装的形式,他愤怒的是行业的一些陋习,而这些陋习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经纪公司迎合消费者心理、迎合购买需求的结果。但大众心理不一定都是对的,一味地迎合确实是一种营销策略,但如果市场上只存在一种让人欣赏到某种艺术作品的推广方式,那就会让人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候逼不得已做出许多的妥协甚至违背原则的让步。如果希望市场多元化,像朴树这样有影响的音乐人的发声是至关重要的,至少说明在现有体系下依然有人不服,有人敢于质疑。这就好像不是所有因高考收益的优等生都在极力推崇高考一样,有不同的思考才能促使一个行业思辨和进步。






